序(第2/3页)

在最乏味的故事里,也可以看到这些风俗的某一种反映。

就是一八三三年,我发现在法兰西,特别是在英吉利,害命还是为了谋财。前天处决的两个可怜人,是二十三岁和二十七岁,一个叫维瓦尔迪,杀死他太太,因为他爱上了另一个女人;第二个拿枪打死一个极端保王党的医生,或许还是出卖家乡的同乡;大家看不见有银钱关系的痕迹。

建立在银钱上的罪行,平淡乏味,大家将在这里很少看到。


  1. ◎这篇序是编订者根据司汤达的手稿拼成的。作者在三个时期,分写在他私人收藏的三份意大利的写本上面。编订者虽说如今用序这个字把三篇残稿归在一起,放在《意大利遗事》正文之前;可作者本意,却是为介绍写本本身而写的。不过,作为序看,编订者未尝没有道理,因为它相当说明了司汤达的作品的精神和特征,对读者是有帮助的。​

  2. ◎这个断片没有写明日期,在一七九号写本的开端。——编订者注本书除原注、编订者注外,其余均系译者注。​

  3. ◎佩特拉尔克(1304-1374),意大利文艺复兴最伟大的先驱者之一,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曾经尽他的经济能力,收购古代写本,或者誊抄一份副本。​

  4. ◎这里所谓“上流人”指封建贵族而言。某一个批评家曾经说:“英吉利贵族还是一身粗鄙的乡下气,法兰西贵族还认为能读能写算不了一个有活动能力的人的什么本事,就在这时候,意大利贵族却已经倾全力来吸收各种学问了。”​

  5. ◎执政官的字义是“公爵”,最初是世袭性质,后来贵族专政,改由议会推选,负“十人委员会”的行政责任。威尼斯当时是寡头政治的共和国,虽然行政领袖一直保持着执政官称号。​

  6. ◎一七九六年,法兰西共和国派遣拿破仑进军意大利,把奥地利的军队从意大利北部赶走,成立了一个统一的共和国,京城是米兰,拿破仑做皇帝之后,又改成王国,拿破仑帝国崩溃,它也就结束了。在这十几年里面,民族革命和祖国统一的意识开始在意大利撒下了种子。​

  7. ◎拿破仑帝国崩溃之后,路易十八回到巴黎做国王,很快就“马马虎虎”成立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等于贵族院;众议员的选举人和候选人都要缴纳一定的金额,所以众议院等于富人院。​

  8. ◎梯也尔(1797-1877),法兰西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晚年成了摧毁巴黎公社的主脑人。一八二七年,他写了一部并不正确的《法兰西大革命史》,一八三年后,混入政界,当了部长、总理。​

  9. ◎这些“合法的君主”不许人民翻阅档案,因为他们害怕人民知道他们只是篡夺、盗窃各共和国的霸主的后裔。​

  10. ◎“神明的柏拉图”这个称呼是从佩特拉尔克用起来的。一四七七年,佛罗伦萨的费齐诺译出柏拉图的全部作品。​

  11. ◎“学院”指以编撰字典为主要职责的法兰西学院(一六三四年成立)而言。司汤达一八二四年与友人书:“这著名的学院,在路易十四的手心就是一种反对新自由的武器。”孟地永(1733-1820),法兰西一个有钱的阔人,在遗嘱中指定用他遗产一部分的利息由学院办理三种奖金,其中之一是“道德奖金”。​

  12. ◎司汤达在他的《罗马、那不勒斯与佛罗伦萨》里写道:“我爱力量;在我所爱的力量里面,一只蚂蚁能像一只象表现的一样多。”​

  13. ◎米开朗琪罗不仅是尽人皆知的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同时也是一位真挚的抒情诗人。他曾经为追求理想感到无限的痛苦。​

  14. ◎意大利的统治者(奥地利帝国政府和罗马教皇政府)始终厌恶司汤达,把他看成“一个不信教、闹革命的人,仇视正统与任何正规政府”。意大利拒绝他在帝国政府势力范围以内做领事,法兰西政府不得不改派他到教皇治下去做一个冷清的港口的领事,教皇因为没有武力做拒绝的后盾,只得默认了,但是,“继续加以有礼貌的监视”(《教皇公安机关的报告书》)。​

  15. ◎一八〇一年,拿破仑和教皇庇护七世订约,同意在法兰西恢复天主教,但是要求全部主教由他任命,不得由教皇指派。一八〇四年,教皇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做皇帝。但是,一言不合,拿破仑就占领罗马,把教皇移到法兰西囚禁起来。​

  16. ◎这第二个断片有日期地点:罗马,卡法里耶里府,一八三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写在一七一号写本的上端。司汤达在这里还添了一个小注:“给少数幸福的人……”——编订者注​

  17. ◎新荷兰就是澳大利亚。​

  18. ◎富兰克林(1786-1847),英吉利的一个探险家,主要探险地区在加拿大西北一带。他写过两本关于他探险的故事的书。​

  19. ◎居维叶(1769-1832),法兰西著名生物学者,古生物学与比较解剖学的创始人。​

  20. ◎阿喀琉斯和阿伽门农,古代希腊传说中的英雄,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就是演唱他们远征的事迹的。拉辛(1639-1699)的悲剧没有例外地全拿外国古代英雄做主人公。司汤达对古典主义下了一个讽刺的定义:“提供给人民一种尽可能使他们的祖先得到最大快感的文学。”他赞美古代希腊悲剧家,因为他们帮同代人民得到最大的快感。但是今天模仿他们,“以为这些模仿出来的作品不会叫十九世纪的法兰西人打呵欠,就属于古典主义了”。(《拉辛与莎士比亚》)​

  21. ◎费内斯特是《费内斯特男爵奇遇记》(一六一七)里面的主人公。作者是法兰西讽刺诗人欧毕涅(1552-1630)。他在这部小说里面攻击宫廷生活和罗马教会,嘲笑一个有野心的地主,喜欢“炫耀”,几次进京求官,终无所得。​

  22. ◎维马奈(1777-1868),法兰西南部地中海边埃罗省的议员;他在一八二七年就当了议员。​

  23. ◎维尔曼(1790-1870),法兰西一个保守的“正统”批评家。德拉维涅(1793-1830),法兰西一个伪古典主义诗人和剧作家,一时曾有“国家”诗人之称。​

  24. ◎这一个断片,日期是:一八三三年五月十六日,写在一七二号写本的上端。——编订者注​

  25. ◎“组合风景”指法兰西十七世纪古典主义画家的作品:没有感情,仅仅依照理智把若干景物平衡对比地安排在画面上。十八世纪末叶,英吉利的风景画家朝前大跨一步,对大自然的美丽有了真实的感情和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