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可怕恶魔(第2/2页)

不过,尽管陀思妥耶夫斯基对左翼自由主义者和西化主义者感到气恼,但内心深处却能理解他们,还不时满怀深情地谈论他们。他描写了斯捷潘·特罗菲莫维奇的下场,描写此人见到了长久以来梦想中的那种俄国农民,其笔调如此真挚,带有抒情色彩,甚至连看书过程中一直嘲笑此人虚伪的读者,都情不自禁地羡慕起他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陀思妥耶夫斯基从此告别了那个要么全盘接受、要么全部否定的西化革命知识分子,并从此得以在安宁中专意享受他自己的激情、错误和虚荣。

我一直认为,《群魔》这本书揭露了激进知识分子想对我们掩盖的可耻秘密。这些人远离中心,生活在欧洲边缘,与自己的西化梦想格格不入,并因自己对上帝的怀疑而饱受折磨。

[1]谢尔盖·涅恰耶夫(1847—1882),俄国无政府主义和政治恐怖主义者。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沙皇政府追捕而逃亡国外,假冒根本不存在的“俄国革命委员会”的代表与俄国无政府主义领袖巴枯宁会面,和巴枯宁一起以根本不存在的“世界革命联盟”名义出版了《革命问题方法》和《革命原则》等文件。1869年8月返回俄国,在莫斯科组织了有莫斯科大学和彼得罗夫-拉祖莫夫农业经济学院大学生参加的密谋组织“人民惩治会”。“五人小组”成员、大学生伊万诺夫不愿意接受涅恰耶夫的领导和欺骗,被涅恰耶夫伙同其他人骗到一个花园,开枪将其射杀。事情败露后,涅恰耶夫立即逃往国外,其余参与暗杀的人均被捕。小说《群魔》的故事背景就取材于此。

[2]1863年建校,现更名为博斯普鲁斯海峡大学,位于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著名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