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施特劳斯(第2/6页)

《死亡与净化》(作品24号)标志着施特劳斯的思想和风格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现在仍是施特劳斯音乐里最激动人心的作品之一,是构思最统一连贯的一部作品。它的灵感来自亚历山大·里特尔的一首诗。下面我来讲讲它的大意。

在一个昏暗的房间里只点着一盏夜明灯,床上躺着一个病人。死亡在恐怖的寂静中向他逼近。这不幸的人似乎时时陷入梦幻,并在回忆往事中寻找安慰。他的一生在眼前浮现:天真的童年,欢乐的青春,奋斗的中年,不断努力想达到理想的辉煌目标,却又每每失败。他毕其一生为之奋斗,最后眼看目标就要实现了。可死神却突然向他大喝一声:“打住!”即使眼下到了病入膏肓,他仍忍着剧痛在绝望地挣扎,还想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死神之手正在夺去他的生命,黑夜在慢慢降临。这时从天上传来那个他为之苦寻一生而不得的幸福的允诺之声——只要你赎罪和净化,仍能得到幸福。

理查·施特劳斯的朋友激烈地反对这种(宗教)正统的结局;他们宣称该曲的主题高于宗教,是表现人的灵魂同其自身的卑微层面作永恒的较量,并通过艺术而达到升华。我本人无意介入这种争论,不过我觉得这种冷冰冰而平庸的象征主义远不如同死亡作斗争的现实主义来得生动有趣;你可以在该曲的每个音符里都感到后者的存在。《死亡与净化》相对而言是一部古典主义的作品,其宽广宏伟的风格几乎像是贝多芬。它的主题是现实主义的,具体表现为那垂死之人的幻像,他因发高烧而抽搐,他的血管跳动,他的绝望的剧痛;但这种现实描写不被其体裁的完美所美化。这是种仿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风格的现实主义,贝多芬在该曲中同命运抗争。既使把曲中标题的全部提示都取消,这部交响曲也能凭借其情感的和谐表达而让人听懂和感动。许多德国音乐家认为,施特劳斯在《死亡与净化》中已经达到了他创作的巅峰。但我对此远不敢苟同。我认为他的艺术通过创作《死亡与净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它只是他生平某一个阶段的扛鼎之作,集那一阶段的全部精华之大成。而《英雄的生涯》则标志着他第二个阶段的顶峰,是其丰碑。没想到他的情感在第一阶段后竟会有这么强大和丰满的发展!然而,在《英雄的生涯》里,他再也找不到他早期那部作品中的细腻心理描写和旋律的纯净了,青春的洒脱也荡然无存;后者在他的《贡特拉姆》中还光艳四射,但接着便偃旗息鼓了。

****

自1889年以来,理查·施特劳斯一直在魏玛指挥瓦格纳乐剧的演出。他边感受着瓦格纳音乐的气氛,边把注意力转向了戏剧,写下了自己的歌剧《贡特拉姆》的剧本。疾病迫使他中断了工作,等他再拾起来时他已在埃及旅游。第一幕的谱曲在1892年12月至1893年2月之间完成,其间他在开罗与卢克索之间流连。第二幕的谱曲是1893年6月在西西里岛完成的。第三幕的音乐则在1893年9月初在巴伐利亚写成。尽管如此,这部歌剧的音乐却没有一点东方的味道。意大利风格的旋律倒颇有几段,折射出那里柔和的光线和与世无争的平静。我从中能感受到这位康复期病人的倦怠和慵懒,几乎能触摸到一位泪水说流就流的年轻姑娘的心,虽然她对自己的伤心梦也感到有点可笑。我觉得施特劳斯肯定对这部作品情有独钟,因为它的灵感直接来自他康复期的深刻印象。他的狂热在曲中沉睡了,某些段落充满了大自然的温柔抚爱,让人想起柏辽兹的《特洛伊人》。但是剧中音乐又常常失之于浅薄和俗套,瓦格纳的影子随处可见——这在施特劳斯的其他作品里可是很罕见的。剧中的诗文很有意思;施特劳斯在这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很多个性,使人可以感受到他在创作理念上的矛盾——既胸怀宽广博大,但又常常自满自足和首尾失调。

施特劳斯一直在研究历史上的游吟诗人或歌手这一神秘现象。这种现象产生于中世纪的奥地利,游吟歌手们以其优美的歌曲来抵制艺术的堕落和挽救人类的灵魂。他们称自己为“爱情的武士”。当时深受新基督教(neo-Christian)理念熏陶和瓦格纳及托尔斯泰影响的施特劳斯迷上了游吟诗人这一题材,于是从“爱情武士”们中挑出贡特拉姆来当他作品中的主人公。

故事发生在十三世纪的德国。第一幕的背景是小湖畔上的一片林中空地。乡民们起义反抗贵族失败而来到这里。贡特拉姆和他的师傅弗里霍尔德在他们中间分发救济品,随后这群被打败的乡民逃进森林。只剩下他一人后,贡特拉姆开始梦想春天的快乐和大自然的美妙觉醒。但一想到在这美妙背后埋藏着残酷的现实,他心情又十分沉重。他想到了人间的罪恶,穷人的苦难,以及连年的战乱。他感谢基督把他领到这个不幸的国度,亲吻了十字架,然后决定去一趟属于这一切祸根的暴君的宫廷,并当面让暴君了解神的启示。这时弗莱希尔德出现了。她是贵族中最残暴的罗伯特公爵的妻子,并对周围正在发生的暴行深恶痛绝。她似乎仇恨人生,并想投湖自尽。贡特拉姆阻止了她;他起初怜惜她的美貌和烦恼,随后,这种怜惜随着他认出她是可爱的公主并是不幸大众惟一的救星而不知不觉地演变成爱恋。他告诉她,是上帝派他来拯救她的。之后他就出发去城堡,坚信自己是负双重使命——既拯救人民也拯救弗莱希尔德——而去的。

第二幕,王公贵族们在公爵城堡中庆祝胜利。在官方游吟诗人慷慨激昂大放了一通厥词之后,贡特拉姆应邀献艺。由于观众的邪恶及觉得自己的歌唱毫无意义,他事先已经泄了气;他犹犹豫豫,真想马上离开他们。但是弗莱希尔德伤心的表情使他又不忍离去;看在她面子上他唱了起来。他的演唱起初还平静适度,表达了他在这庆祝强权胜利的欢宴上胸中充满的哀伤。但随后他就陷于梦幻,仿佛看见和平女神的婀娜身影在人群中梭游。他以青春的甘美和柔情描述她的芳姿,当唱到获得自由的人类的理想生活画面时,他达到近乎狂喜的境地。接着他又描绘了可怕的战争和死亡,及其散播全球的混乱和黑暗。他直接对那王子讲话,向他申明其职责,以及人民对他的爱才是对他的报答。他还警告王子,把不幸的民众逼到绝望的境地十分危险。最后,他呼吁贵族们重建国家,释放囚徒,援救百姓。他的吟唱在观众极为感动中结束。罗伯特公爵听出这些大胆陈词十分危险,遂命令手下逮捕贡特拉姆。可是诸侯都站在贡特拉姆一边。在这紧要关头有人报来消息:起义农民又发动了进攻。罗伯特号召他的人武装起来,可贡特拉姆觉得周围的人都会支持自己,反命令把罗伯特逮捕。公爵拔剑行凶,被贡特拉姆刺死。这时他的心境突然发生了变化,原因将在第三幕中说明。在接下来的情景中他一言不发,剑也从手中掉落,听任他的敌人再次对庆功会上的人群恢复行使权威,并听任敌人把他绑住押往监狱;那群贵族则闹闹嚷嚷地分头去抗击叛乱者。但弗莱希尔德却对贡特拉姆一剑把她解救出来不加掩饰地欣喜若狂。她心中充满对贡特拉姆的爱,一心一意只想把他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