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建国后不准成精12(第2/2页)

只是等到后晌村长从镇上回来后,立即在当晚敲响了铜锣,召集村民们开会,向大家伙宣布一个炸雷般的消息。

就在乡亲们紧急抗旱的关键时候,上头又下发了新的指示,要建立什么农业生产合作社。

他们三里村接到了领导的任务,也得紧跟组织的脚步建一个,积极响应号召。

村民们听了村长的一席话之后面面相觑,谁也没先开口,实际上心里头对此真没啥积极性,有那心力还不如下地多挑两桶水呢。

但这件事吧,就如同当初成立互助组时一样,不做真不行。

然而村长也知道大家伙现在最关注的还是地里的旱情,对旁的不想多放什么精力,所以还得想个简便的法子出来,既能应付了领导布置的任务,还可以省了大家的功夫,以便留出更多的时间伺候庄稼。

村民们讨论了一番,最后索性省事儿地将之前村里那几个互助组收拢到一起,简单命个名算交差了,就叫三里村生产合作社。

三里村生产合作社成立的当日没啥特别的,除了村长为此特地又往镇上跑了一趟,其他人全忙着挑水浇地抗旱,根本没意识到新的形式对他们以后生活的影响。

直到抗旱结束,紧跟着又要忙着往田里施肥时,合作社带来的变化才突出在众人眼前。

首先,最明显的是地不是自家的了,村民们的所有土地都收归合作社所有。

其次劳动的形式也跟着变化,互助组被解散归于合作社,劳动集体分配,公粮集体交,收获也集体分成等等。

众人听的一脸懵,大致了解到什么都不是自家的了,全都是社有国有,只有地里的活还是要他们干的,至于最后的收获能留下多少,不到时候见着了谁也不敢肯定。

如此一来,大家没了生存根本,开始人心惶惶起来。

村长自个儿也不怎么明白,但为了安抚乡亲,他不得不找机会一场连一场地开会解释,最后尝试着用新的组织方式安排活计,让大家伙忙起来才将将安定住人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田里的施肥工作如常进行着,只不过劳作形式与往年不同罢了。

大家起初不是很习惯,之前只需要忙完自家地里的就行,现在村里所有的地都是合作社的,每天做活的地方需要看安排,不一定是到哪块地头干,搭伴的人也不固定,猛不地还有点不习惯,只得慢慢磨合适应。

忙完这一阵,村民们没有歇下来,继续忙着收油菜。

本来是各家随手在田间地头院前院后撒下的种子,等到收获榨出油就是一年的用量,结果现在全成合作社共有的了,收了后不仅要按照收成上交一部分,剩下还得平分,这下有人欢喜有人忧,更有的不免联想到秋后的粮食分配上,顿时心思不一。

钱宝幺就见到家里的钱父钱母背着两个闺女在暗地里唉声叹气,本来他们家今年可以多榨些油卖掉换钱的,结果形势一变,现如今能分到的油够接下来一年用的就不错了。

好在他们家有四口人,在村里的家庭中不算多也不算少,多少不会吃太多的亏。

不过那些人口多的家户可是要赚了,往年吃都不一定吃得饱,现在轮到均分均配,估计不仅能吃饱,还能有所盈余嘞。

亏的多是家里人口少地又多的人家,那才是血亏。

可上头是这么安排的,吃亏也没办法,只希望之后这种新劳配方式能更完善些才好。

一场劳动过后,大家伙渐渐适应新的劳作分配形式,迅速成为合格的合作社社员。

盛夏来临,合作社给社员们派发了给玉米授粉、帮棉花树捉虫等劳动任务,每一个在社的社员都要领取任务去劳作赚工分,不然秋收后没得换粮食,下一年没得吃喝。

卫斯年和他那群小伙伴因为这个被影响的不小,也不得不拿起铁锨锄头顶着大太阳下田老实干活。

以前他们能上山下河捉些野物什么的送到集市上卖,或者找点别的活计赚些银钱就能裹住一众小伙子的吃喝。

但是现在不行了。

河里鱼虾、山上的兔子野鸡之类的都变成公家的,不能再让他们明目张胆地去抓去逮了,连到集市上卖都小心翼翼的,还要顶着被镇上的纠察小组逮住坐班房的危险。

而且随着上头政策的施行,慢慢地大家察觉到,自由买卖的集市估摸着也快不存在了,因为所有的东西都要上交公有、集体买卖,私自去弄就是挖社会主义墙角,被抓到是要被批评宣告的,不光丢钱丢物还丢人,那谁顶得住啊。

这么着一段时间后,等到夏去秋来,事情果然如同有些人预料的那般发展。

众人发现即便有钱,想买粮食之类的东西也得去国有的粮站杂货店,私开的摊贩基本没进货来源、也没什么可卖了。

只有偶尔哪处偷偷开的小集市上,还能见到往常交易的那些最普通的生活物品。

钱母为此唉声叹气不少次,因为这么一来,他们家想一次性买齐油盐酱醋茶都是问题,也不知道上头是怎么想的,现如今什么都管制起来,还没有往年生活的自在。

但具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他们小老百姓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问,只适应着尽量让自家过的好点吧。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这边天高路远过的比别处其实还好一些,起码暂时饿不着。

然而和以前是没法比的,乡亲们为此都有些怏怏不快。

直到田里的庄稼成熟,该秋收了,众人才终于浑身一震来了精神头。

秋收好,收完就有新粮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