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六十年代(一)(第2/2页)

在这个通讯靠吼的年代,李梦雨第一次品尝到了出门靠走的无奈,从家里到村子里,足足五站路啊,就算是抄小路也要走个三里多,一来一回六七里,硬是靠着自家11路来回。

走回家之后,腿疼脚也疼的李梦雨再也不嫌弃铺着稻草的破木床了,往床上一扑,眼睛一闭装死。

她奶奶的身体刚生病没好,这么虚弱的身体给她,还没来得及养养,就要操心吃喝,干活赚钱,她太不容易了!

得到了工作,都对自家阿妈感激得不行了三个儿子,主动给阿妈腾出空间好好休息,赶弟弟们的赶弟弟,关门的关门,李国冬不但要安排妹妹烧饭,还要板着脸压制弟弟们不闹腾,等他安排好了,正要喊他二弟一道出门,转身发现他二弟早就没了身影,三弟跑的更快,三兄弟只有他一个人在家忙东忙西。

李国冬:“……”

乡下一天吃两顿,早上一顿,中午一顿,遇到了困难年代地里干旱不产粮,就控制着只吃中午一顿。

白天下地挣公分的时候,都是缓缓缓缓一锄头,大多都在磨娘功省力气,村里干部也不管,晚上下工灌个水饱勒勒裤带躺在床上不动弹,饿的很了就闭着眼睛睡觉。

三年困难时期是1959年到1961年,其实早在1958年就全国出现干旱,但那时大家都不知道这干旱会一连三四年,58年还能吃吃家里的余量,到了59年上半年统一粮食吃大食堂,下半年实在是没粮食吃了大食堂解散,家家户户都没粮,地里干旱又种不出粮食,大面积饥饿的饥/荒年代来临了。

《中国□□历史》第二卷 在叙述到“三年困难时期”群众生活状况和人口变动情况时说:“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许多地方城乡居民出现了浮肿病,患肝炎和妇女病的人数也在增加。由于出生率大幅度大面积降低,死亡率显著增高。

据正式统计,1960年全国总人口比上年减少1000万。突出的如河南信阳地区,1960年有9个县死亡率超过100‰,为正常年份的好几倍。

桃花村现在也濒临饥灾边缘,59年把人都熬干了,60年才到5月,整个村里人喝的稀粥都能照出人的影子,就这第二顿稀粥还照样吃不起,一天一顿中午喝一喝,其他时候都是躺在床上闭眼睡觉。

李梦雨奶奶家能在这个时候还有最后一点粮是多亏了她娘家有一个在部队的弟弟救济她,可她到底只是出嫁女,就算是救济,最多也只能给一点,最后能不能熬下来还是得看命。

连着折腾了两天,村里根本就没几人知道李梦雨家发生的大事,就连村长骨瘦如柴的躺在床上省力气,其他的村民已经在断粮的路上苟延残喘中。

李国春冲进村长家是带着私心的,村长是他三叔,打小就对他不错,他出生的时候,大哥村里到处野,二哥家里满地跑,就他只要躺着不摔下来什么事没有,阿爹和阿妈都顾不上他,他三叔那个时候还没结婚,经常抱着他照顾他,等他再长大一些,他还骑过三叔的脖子呢,李国春对三叔的感情很深。

“三叔”一路犹如出入无人之境,李国春冲进了三叔家的卧房里,下了工之后的三叔同村里人一样都在床上闭着眼睛躺着。

“老三什么事?”对自己一手抱大的亲侄子,村长是知道他闷葫芦的性格的,见他侄子激动的两眼发亮的跑来,村长慢悠悠的问了一声,在他想来,他二哥去了,家里一堆孩子全靠他二嫂支撑着,也不可能有什么好事啊。

“三叔,我阿妈有一个矿机厂招工的名额,你跟我一起去找我阿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