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年前,蔡秀萍一直很忙,每次蔡秀丽去找人,都没有找到。

忍着累忍着“苦”蔡秀丽勉强干完活,今天是大年三十。在家里干活的人,全部只干半天活。

十二点下班时,结算工资,沈清和给大家结算完工资,还给大家送上两斤卤肉,算是过年福利。

年后初六再开工,至于兰宾馆需要的卤菜,这几天自家一家人能做完,不需要帮手。

沈清和在工资上也多给了十块钱,算是辛苦费。在冬天,坐在屋檐下洗菜,风吹的那份冷,就值得他多给。

蔡秀丽看着自己得到的福利-卤肉,和其余的都是一样,很是不满,自己能和那些人一样吗?

大姐的面子这么没有用。蔡秀丽变来变去的脸色,沈清和直接无视,不打算理她。

可是人家不这么想,想秀秀自己的存在感和特殊,蔡秀丽想来想去,走到沈清和面前,两眼不停的抛媚眼,看着像抽筋,沈清和直接绕过她,与其余的一些人说话。

“这段时间谢谢各位婶子姐姐妹妹们。如果大家不愿意年后再干的,可一定要在初四之前来告知一声,我也好再找人。”

“晓得,不会不来的。”很多婶子有部分是一直没有工作的,还有一部分是提前退休的,把自己的工作给了返城的孩子。

还有一些被称为姐姐妹妹的,要么是半边户,要么是刚回城的女知青,还没有找到工作的。

都是需要钱的,有谁会闲家里钱多。

沈清和给她们提供工作机会,工资比单位还高,在找到工作之前,都很珍惜这份工作,谁也不愿意无故失去工作。

一群人洗好自己带来的大盘,还有小马扎,准备离开回家。

被沈清和绕开的蔡秀丽,还盯着人和卤肉看,慢慢的踱步走到沈清和前面,低声装委屈的问,“清和,我的也只有两斤卤肉啊!”

准备离开的大婶姐妹们,有的听到蔡秀丽的话,立即悄悄拉着身边的人,暂时不走,看看蔡秀丽闹什么幺蛾子。

她虽是随后来的,可是在沈家做事的十多天,一直故意在大家面前说些似是而非的话,总是说,她家与沈清和的关系,还有她早就认识沈清和,然后巴拉巴拉的说,大家伙都懒得搭理她,在沈家做事的人,又有哪个不是沈家的邻居街坊。

大婶子们都是看着沈家兄弟长大的,即使一些年轻的姐姐妹妹们,也是自小就认识沈清和,虽说不是很熟悉,可也认识啊。

哪一个不是关系户,都是关系户。

对于蔡秀丽的不识趣,还整天炫关系,都不愿意搭理她。

“对啊,大家都一样,要一视同仁才行。”说完,沈清和已经迈开大长腿进屋。

杨父与杨凤兰今天都没有出去,杨凤兰母女今天在厨房一直忙活着。

沈清和进屋,杨父走了出去,外面的炉火还没有完全熄灭完,卤水全部倒在一个屋内的一排大缸内,用木盖盖住。

大部分炉子也清理好,放在屋内,只是还是留了下三个炉子,今天全家人都要洗澡,洗的干干净净,初一初二是不能洗澡。

三个炉子要烧水,厨房内在忙活着。

杨父出去替女婿,他还得看着外面装卤肉的一口缸,在外面摆摊,还有赶集的人都还没有回来,今天是卖完就回来。

带的卤肉都特别的多,但是年前最后一场赶集,哪怕是大年三十也很多人,生意肯定火爆,相信卖的也比平时快。

他们估计已经在回来的路上,沈清和没有估计错,大家伙都在赶回来的路上。

一点半,大家伙全部陆续抵达沈家,大部分都已经提前预支过一部分工资,今天结算剩下来的一部分工资。

一家家的送走,沈家也彻底安静下来。

沈家的年夜饭,除了比不可少的水饺,还有满满一桌子好吃的。

媛媛,小远两个孩子估计是肉味闻腻了,也吃的多了,反而不停的吃去蔬菜,清炒大白菜,萝卜等。

一家人抒发完心中感受,沈清和拿出来账本,总结自家忙碌过后的成果。

家里的钱,全部没有存起来过,全是沈清和收起来的,之前要进货,要购买配料,全是他一人管理。

杨父杨母也老实,没有说一定要让老闺女管钱。

就一个月的时间,沈家就迈入万元户的行列,还不只是一万。

“清和,这钱也太好挣了吧?”杨母不由得咂舌,太吓人了。

“娘,也不是这么说,看看最近咱一家人多累,还有很多事情都不明朗,做这个也是断断续续的。等过几年,才可以大展宏图,暂且还是先这么着。”

“清和说的有道理,还得注意些。一切都不算是很明朗。回去后,家里那几个得管着些,免得他们眼里只有钱。”

新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起床,欢欢喜喜的。就只有沈家,闭着门窗,还在睡大觉。

初一初二,就是兰宾馆也不需要他们供货,沈清和难得可以好好睡一觉。

姚海家住的是正房,刚好对着沈清和家,吃完早饭,打开自家门,看着沈家紧闭的门户,笑着和父母说,“沈二一家累的慌,到现在还没起呢?”

“确实累,你们帮他做事,是很累,可也不如他累,晚上回家吃了晚饭还能早早睡觉。他可不行,睡的最晚,起的最早。发货进货,晚上还得卤菜。那可是累觉的活,缺觉缺的厉害。”

姚父坐在炕上,分析着说,他是很佩服沈家二小子,是个脑子活,能吃苦的主。比他大哥有出息多了。

也比他大哥为人还要厚道,沈家大小子虽然以前没有埋怨过他父母把存单全留给二小子,可他也没有有心阻拦过他家的败家娘们儿那张破嘴,这些年在大院可没少埋汰公婆和小叔子。

他们这些老家伙都看在眼里,只是不说,谁对谁错自有一杆秤。

“嗯,沈二变了很多。和插队前可是判若两人。”

“哪能不变,一去就是十年,十年经历了什么,谁知道。只有他自己知道,早些年他爸妈在的时候,每次写信回来从不叫苦叫累,也不找他爸妈索要任何东西,偶尔嘴馋了,才让他妈给他寄点吃的。

咱们大院插队的孩子中,数他最懂事最疼父母。

这孩子一点没有变,还是和以前一样懂事。”

姚父早些年经常与沈父交流,都是家里孩子们的事情,对沈家的情况,知道很多。不但是他知道,他们第一进住的几户人家,都知道。

特别是家里有孩子下乡的,他们经常交流,大家都知道那些孩子们在农村是否过得好,还有孩子们的心理状况。

“沈二以后是个有能耐的,比咱这一圈发小都要强,我是不能和他比。”姚二深有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