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苏茴租住的房子周围都是工人,这个屋子的屋主原先有一处房子被收上去了,现在国家还回来了,因为那一处地方大一点,就全家人搬回了那里,这一处就租了出来补贴家用。

现在这时候首都的房子是很紧缺的,尤其是在知青子女们陆陆续续回来之后,那些下乡的十几岁下乡,二三十岁回来,很多成家立业,拖家带口的回来,家里怎么住?

十几平方住十个人左右,平均下来一人一个平方,家里还有必要的家具和行李,做饭之类的工具能摆在外面的就摆在外面,睡觉的话都是睡地上打地铺,用各种方式,艰难的住了下来。

住所很不宽裕。

相对来说,苏茴一个人独住五个平方的空间,在周围人看在眼里那就是特别舒服的一件事情了,大家平均就那么点大,她一个人住那么宽敞,自然很羡慕嫉妒,不过因为她那一份正式工作,而且有四个大学生儿子的事情周围人都知道,这时候都是推崇的,普遍对她友善。

等那四个儿子读完书,就是四个干部了。

还有不少人会主动示好。

有的知青回城之后没有找到工作,没有班可以接,在家里面白吃白喝,只能把希望放在下一次高考上,还会来苏茴这里请教问题。

不是问苏茴,而是问四兄弟,他们在的话,总是会有人拿着书和本子过来。

哪怕他们年纪普遍比四兄弟大,他们也能厚着脸皮过来。

大学里大家普遍争分夺秒,大家都很努力,离开校园,在外面看到这么努力上进的人,四兄弟会尽量给予方便。

苏茴在一旁看着,如果这时候不禁止的话,他们兄弟几个都可以开一个短期辅导班了,相信以他们几个名头,肯定可以吸引很多人。

开学了之后,苏茴的图书管理员工作很清闲,是真的清闲。一个星期她上两天班,上班的时候坐在柜台后面就可以了,有临时工一直在负责把书放回原来的地方。

苏茴要去干活,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的临时工还不让,她要自己忙,不然心不安。

然后苏茴就心安理得的拿着书本坐在柜台后看书了。

这书是张卫国他们帮忙从首都大学借出来的,外面根本找不到。

是国外有关机械的期刊。

这时候国内很多都是用人力,机械从国外引进的占比少,这是国家的弱项。

一些高精尖的东西,想买都难。

苏茴就在这里好好的看了一阵书,也把周围的情况摸清了。

图书馆这边真的都是关系户,暑假前她只见到了一个同事,现在开学了总算见齐了,都很懒散,她还老老实实的来这里上两天班,其他轮班的那几个同事,只是偶尔来这里露个脸,其余时候都不来,把活全部交给临时工干。

这时候的正式工是没办法辞退的,只有调岗。

这养懒了很多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努力也能得到这么多,为什么要努力?

所以效益下滑后,后来才会有那么大的下岗潮。

苏茴趁着这时间在这里看了一阵的书,同时也把她租住地方附近的那些人的情况大概摸清了

离她住的最近的是左边那处屋子,他们是毛线厂的职工,夫妻两个是双职工,下面两个儿子,一个女儿。

下乡的那个是女儿。

现在她回来了,她妈妈就把她那份工作让女儿接班,自己办了退休。

也是作为弥补,弥补女儿在乡下消耗了那么多年的青春。

但是这样那个家庭内部的争端不仅没有平息,还愈演愈烈。

在乡下这么久,两个嫂子对这个小姑子都是陌生的,她回来了,家里就这么大,还得要再挤挤,给她挤出一个位置来,吃的喝的也要从自己嘴边挤出来,现在这个是解决了,因为有工作了,但是这可是一份可以传家的正式工啊。

这个家里,就她爸她妈她大哥是正式工,其他的都是临时工。

她妈这一份工作给了她,那两个媳妇很不满意,她们早就盯着这个正式工的职位了。

临时工跟正式工那是天壤之别。

两个儿媳妇都盯着那一份工作的谁也不想放手,没曾想居然给了这个女儿,这是要外嫁的,以后就是别人家的了,她们心里自然有大大的意见。

虽然跟家人有吵有闹,不过她有工作,这还算好的,有的探亲回来这边,不回去乡下了,但是没有工作,家里变了,没有自己的位置,在家里被指桑骂槐,弟弟妹妹会说这个不是我大哥/大姐,让他/她走之类的话,出去走在街道上都矮别人一截。

有时候恨不得回去乡下算了,好歹那里能够挺起身板来。

但是想一想又不甘心,好不容易能回来了,还要回乡下,这日子哪里看得到头?

很多工厂都在尽力的招人了,正式工拿不出来,福利削减的临时工,怎么也能够挤出一些岗位来的。

但是再怎么增加,也是有数的,不能一味的增加,但是从新疆、云南等各地回来的知青却越来越多,他们没有找到工作就游荡在街头,用各种办法维持生计。

有的去乡下收青菜农货,然后卖给路人,有的去收鸡蛋家禽,这种更受欢迎,城里买的话还要票……

有门道的,有从更远的地方有门道弄来的东西,一出现就会被抢光,多少养活了一些人。

不过这种事情,只能遮遮掩掩。

运气不好,只被没收就算好的了。

但是全部要抓进去也不现实,人太多了。

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安置,没办法养活自己,一个两个抓进去都还说杀鸡敬猴,现在这样,能怎么办?

上面的人还没有讨论出一个具体章程,只能这样半黑不白的先干着。

苏茴周围住的这附近还好,有从乡下回来的知青,吵吵闹闹还能过下去,再往前两道街口,那里有户人家,他从乡下回来,家里早就没了他的位置,户口都没办法挂靠回来,他弟弟怕他争房子,他回来了,没有房子,他正在谈婚论嫁的对象就没了。

他爸妈也难,说来说去,两头顾,两头都顾不上,还是他媳妇娘家那边看不过去了,让他们写下字据,保证他们不会来争他媳妇娘家的房子,就把户口挂到他们那里去。

住的话还是在他爸妈这里住着,先把户口解决了,然后再想办法。

他媳妇那边娘家帮忙给女儿找了个糊火柴盒及缝扣子的活计,囫囵先对付着,他这边找不到工作,就每天半夜里就出发,早起去乡下收些菜干、萝卜之类的活计,多少能补贴家用。

这里有不少人都是照顾过他的“生意”的,买到了比平时更好、价格也更实惠的东西,但是说起来话里都是带着鄙夷的,带着同情,带着看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