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不是不想爱,是不敢再爱(第4/4页)

李小迪将这首新作《最后的疼爱》投给了高清MV网站“音悦台”。令他惊喜的是,没过多久,“音悦台”的负责人打电话告知他,说他的歌播出后反响非常不错。一天,李小迪正在工地上跟着海哥他们干活,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传来了一个女孩儿甜美的声音:“您好!请问是李小迪先生吗?”

“我是,请问您是?……”

“我是‘大爱江河’文化传媒公司的,叫姚贝贝。是这样的,我们在‘音悦台’听到了您的《最后的疼爱》,都非常喜欢和欣赏。我们那姐非常支持有才华的音乐人,如果您还没签约的话,她希望能和您见面聊聊,可以吗?”

“哦……是这样啊!对了,那姐?……哪个那姐?”

“哦,那姐是我们公司的老板,她叫那雪。”

798文化创意园,李小迪曾在这里兜售自己的音乐作品遭到过羞辱,至今还心有余悸。这天,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找到了“大爱江河”文化传媒公司。姚贝贝热情地接待了他,带他到了那雪的办公室。那雪正听着李小迪的《最后的疼爱》,被歌曲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了,尤其是那句“有一天你我都不得不老去,你依然会在我生命的回忆里”,使她不由地联想到自己和刘铁过去的那段感情。她想象着李小迪的样子,从他写的歌猜想他应该是个饱经沧桑的人。正在这时,姚贝贝敲门带着李小迪进来了,那雪客气地请李小迪坐了下来。

那雪看着眼前这位年轻清秀的小伙子,样子看起来有点儿呆萌萌的,和她想象的差距有点儿大。李小迪来时就曾告诫自己,今天无论遇到什么冷嘲热讽或羞辱,都要淡然一笑,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没有风度了。他做好了各种心理准备,略带敌意地看着那雪。姚贝贝微笑着给李小迪倒了一杯水,他一言不发看着那雪。那雪饶有兴致地请他谈谈创作《最后的疼爱》的心路历程。

李小迪简单地讲了自己和艾雪的故事,以及写这首歌的心情。那雪静静地听着他的倾诉,被他的故事打动了,她发现他的眼神里,有一种来自心灵的干净和善良。李小迪也发现,眼前的这位那姐,态度温和,举止优雅,有着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最主要的是,她有着一种执着于音乐本质的真诚态度,有着和他相同的音乐理念。两个人越聊越投机,越聊越开心,渐渐地敞开了心扉。那雪表示自己十分欣赏李小迪的音乐才华,一直在寻找像他这样的唱作人,希望他能加入“大爱江河”团队,一起做创新的音乐。一旁的姚贝贝也热情地说:“是呀,就留下来吧!”

面对那雪抛出的橄榄枝,李小迪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能加入一支专注音乐本质的团队,是他一直以来梦寐以求的一个心愿,自己有什么理由不留下来呢?他不太敢相信眼前的事实,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高兴地答应了。姚贝贝看着李小迪呆萌萌的样子,心里说不出的喜欢,高兴地鼓起了掌。那雪拿出了一首《美中华》歌词递给了李小迪,想听听他对创作民族音乐的想法。

李小迪仔细看了歌词,称赞歌词写得简单明了,也非常接地气。他建议,以中国风的曲风为主,再注入一些流行时尚的音乐元素,二者相融合来演绎这首歌曲。那雪听着不住点头,当即就决定把这首歌交给李小迪主创。李小迪一听,兴奋地站起来,马上就要找钢琴开始创作,那雪笑着说不用这么着急。

李小迪不好意思地说,以前的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是个“音乐疯子”,一谈创作就会立马癫狂,说着有点儿神经质地哼唱起来。那雪被李小迪的激情感染了,谈了自己的一些初步构思。李小迪很快就进入了忘我的状态,一边弹着钢琴一边推敲着每一个音符,很快一首《美中华》的主旋律就创作出来了。录音棚里回荡着李小迪和姚贝贝两个年轻人悠扬的歌声:

天要蓝起来

山要绿起来

民要富起来

人要美起来

美丽中国梦

神州尽和谐

……

听着李小迪创作的《美中华》,那雪喜出望外,激动不已。歌曲不但保持了民族音乐的风格,又恰到好处地注入了一些现代流行的元素,充分体现了时代的音符和年轻人的激情,旋律还朗朗上口。姚贝贝更是崇拜地看着李小迪,眼神里含情脉脉。那雪高兴地给潘石打电话,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

2008年以后,潘石渐渐地走出了低谷,万国地产也逐步地进行了战略调整,探索着一条文化产业和地产业相结合的新路子。2013年开春以后,潘石启动了“美中华文化产业园”项目。为此,潘石还专门为该项目写了一首《美中华》歌词。此时,潘石正戴着安全帽,站在京郊的工地上。他接通了那雪的电话,听着电话里那雪兴奋地说,她遇到了一位“音乐疯子”,刚刚把《美中华》谱好曲了,让他有时间过来听听。潘石听了很高兴,说安排下工作就过去。

潘石挂了电话,摘下了安全帽,驶向了798文化创意园。录音棚里,李小迪和姚贝贝在一遍一遍地反复试唱。潘石轻轻地推门走了进来,悄悄地坐在那雪的身旁,认真地听了起来。听完后潘石欣喜地鼓着掌,姚贝贝看到潘石。高兴地拉着李小迪的手跑了过来。潘石对李小迪竖起了大拇指。

潘石坐下来和他们聊了起来:“正确的时间、正确的人、做正确的事儿,这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为了梦想而工作,其实工作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把工作当成生活,是一种境界!”那雪看了眼潘石,两个人相视而笑,共藏多少意,不说两相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