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第2/3页)

阡陌颔首:“可季连为芈姓。”

“季连乃神诞之子,芈姓乃天降。”

呃……好吧。

阡陌知道这讨论不能继续,继续听讲。

再说道臣属之礼,宗妇说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为臣者必尽忠于主人。阡陌想了想,又问,“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于士而言,王亦是主人么?”

“正是。”宗妇道。

阡陌问:“如此,大夫是主人,王亦是主人,大夫有不臣之心,王令士杀大夫,而大夫令士杀王,士从何人?”

宗妇结舌。

宗庙里对付的人,平日能把几卷简牍背出来都算不错了,何尝有过居然还能反问的人。阡陌彬彬有礼,态度谦虚得无可挑剔,却尽是些古怪的问题,宗妇答不上来,便去请诸师,诸师又答不上来,众人一筹莫展。

他们纷纷向宫正表示教训此人已经超出了宗庙的能力,请楚王将她领回去。不料,楚王那边并不让步,居然隔日就把少臧子融送了来,跟着他的,还有一牛车的简牍。

众人皆是愕然。子融是楚国闻名的博学之人,楚王居然让他来对付阡陌,可见是十足的铁了心。

子融爱好学问,脾性颇有几分清高,待人不假辞色,批评不避权贵。宗庙众人见他坐到了阡陌面前,都露出好奇的表情,张望不已。

阡陌见到子融,亦愕然。

她第一次来郢都的时候,去藏室里查阅医药的典籍,遇到的少臧就是他,没想到,竟是一位渊博的学者。

子融平日深居简出,不关心世事,不过对这个会查典籍,还会写一堆奇怪文字的女子还有几分印象。发现别人嘴里的樊姬原来是她,露出笑容。

“少臧。”阡陌行礼,毕恭毕敬。

“老叟受王命而来,樊姬何多礼。”子融亦还礼,声音缓缓。

*****

苏从得了楚王分拨的士卒和船只之后,立刻赶往水边,动手捞宝鼎。

楚人擅水,善于泅水的人数不胜数,苏从派人探过之后,消息倒是大好。由于大船翻覆,蚡冒鼎落出了船外,如今裸浸在水中,不需凿舱打捞。探明了地点,苏从即刻再派人下水,用绳索捆绑固定,栓到大船上,想把它拖回岸上。

但是江底的淤泥太松软,宝鼎陷得很深,加上水流太急,拖了几次,小船又换成大船,那宝鼎也不过移了丈余。

苏从很是着急,食不下咽。大夫庐戢梨听闻了此事,前来探望,见苏从一筹莫展,亦是同情。

“千斤之物,从前落了江底,都只得放弃。”他劝道,“你何苦执拗。”

苏从摇头:“你我家中亦有稚儿,若抛之祭水,如何忍心?”

庐戢梨叹气,想了想,道,“我闻先贤之智,皆记于典籍。伯予若无主意,何不问于先人?少臧子融,遍读典籍,伯予可请教于他。”

苏从听得这话,眼睛一亮。

他即刻回到王宫,去藏室找子融,却被告知他去了宗庙。

苏从只得又赶到宗庙。

“少臧?”宫正忙将他拦住,“少臧正为樊姬授课,大夫须等一等。”

苏从火急火燎,皱眉,“我为求鼎来寻少臧,事关重大,为大王授课亦不可等!”不由分说,径自入内。

子融正与阡陌谈论着典籍,对于阡陌提出的问题,他竟十分高兴。

“典籍说载之事,大多时日久远,后人据口传而述,混淆不清。”他说,“老叟为少臧这许多年,所为之事,便是搜罗先人散失之事,汇集成册,以遗后人。”

阡陌目光微动。当年选择专业的时候,她也曾经问过爷爷,他为什么会选择一个这样枯燥的工作?一辈子埋头于繁杂的材料之中钻研,领着不算多的工资和经费,这辈子成就再大,知道他的人也并不会太多。如果选择别的道路,或许得到的会比现在多得多。

爷爷却笑,说人总有些放不下的心愿,比如他,觉得这些先人留下的东西若无人去整理让后人知晓,这是莫大的损失,让别人做他不放心,于是就自己来了。

阡陌当时听了也觉得感动,但她知道自己没有干这一行的耐心和觉悟,于是还是另选了专业。

二人正谈论,忽而见苏从闯来,十分诧异。

苏从也不避讳,简单地行了礼,向子融说明来意。

听闻了人祭的事,阡陌亦是惊诧。楚人崇尚鬼神,一直是出了名的。这个时代,人祭虽然已经不像原始蒙昧的时期那样普遍,但以人命祭神的事仍不罕见。这次祭水,一次要杀一百人,听起来就让人心惊肉跳。

“若不将宝鼎捞起,一百男女将殒命水中。祭仪就在明日,少臧若知晓打捞之法,还请赐教。”苏从诚恳地说。

子融亦知晓此事严重,捋着须,眉头深锁。

他想了好一会,歉然摇头,“老叟所阅典籍之中,并无此法。”

苏从登时露出失望之色。

正在这时,阡陌忽而小声道,“我倒是知晓一法,未知是否可行。”

二人皆诧异,苏从看着她,忙道,“愿闻其详。”

阡陌想了想,道,“我只知大概,此法乃出自一幢旧闻。河中水患,卷走了岸上的铜牛,官署要将铜牛捞起,亦遍寻打捞之法。一人献计,寻来两艘木船,往船上载满沙土,而后,驶到铜牛沉水之处,将二船相连。令人入水底将铜牛拴上,与大船绑在一处。此时,便令船上之人将沙土卸去,船身上浮,则将铜牛带起,再驶回岸边,便是无障碍。”

苏从听着,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看向子融。

子融却似乎十分受启发,目光明亮。他沉思了好一会,颔首笑道,“妙,此法甚妙!”

苏从见子融这般说,心上大石落下,即刻兴奋地对阡陌一礼,“多谢樊姬!”

阡陌发窘,忙道,“我亦不曾亲眼所见,未知是否可行。”

“此乃唯一之法,若可行,你便已救百人百家于水火,岂非大善!”苏从说罢,再礼,随即踌躇满志地离开。

阡陌没想到自己的主意立刻就会被采纳,立在门边,回想着他方才的言语,亦心潮澎湃。

“若此法可行,樊姬于楚人,又是一恩。”子融缓缓的声音传来。

阡陌回头,见他看着自己,赧然。

“此法并非我所想。”她说。

子融微笑,“为用即可,不必自谦。大王若知晓,老叟亦不必再费神在此多留了。”

阡陌了愣,想到楚王那时说的话,神色有些黯然,“他若知晓,未必欢喜。”

子融摇头。

“是么。”他望着那车马扬起的烟尘,目光深远,“可老叟以为,大王必是欢喜。”

*****

明日就要祭水,生殉的百名男女,已经挑好。城中,士卒到各家去领人,哭喊声四起,令人闻之哀戚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