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第2/2页)

并非是说所有的人都已经在用长跑的姿态投入这场比赛了,恰恰相反,相当多的人正以短跑者的姿态和心态参与其中。这就有了一个麻烦:在这样的局面当中,你刚按照长跑的目标调整好节奏和步态,却随时有人以短跑的速度冲进跑道,飞快跑完一段赛程,然后可能就离开跑道了。

你的节奏和心跳会不会被他干扰?这是很多媒体人面临的困境。

现在我们问中国的很多年轻孩子,将来要干什么呢?回答:歌星、影星、主持人。这透露了一个秘密,在年轻孩子心目中,歌星、影星、主持人,都是能赚钱的职业。

不可否认,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主持人似乎都是名利场中的一分子,但名利场也是一个绞肉机。当你身处这样一台绞肉机里,如果不能保持良好的长跑姿态,留下的痕迹也不会太多。

选择长跑还是短跑,这是一个问题。长跑可能要寂寞,可能要坚守,短跑反而经常在局部的时间里,显得很成功。这时,长跑者的心会不会乱?

于是局面就成了这样:总有一些长跑的人由于不断被短跑干扰,也加入了短跑的队伍;也有一些原本只打算短跑的人,一段时间以后决定改为长跑。

主持人要被观众接受,有这么几个过程,跟身体器官有关系。

首先人们用眼睛接受他,你的形象是否让他们喜欢,所谓“看得入眼”,这很关键。

接下来是耳朵,有了良好的第一印象,他要听听你在说什么。说得入耳,他继续听;说得不入耳,他的耳朵会否定眼睛的判断。请注意,有一种“流畅的废话”虽然动听,但也不会被人记住。

再往后就是用嘴接受你。如果观众真正信赖你,认可你所传递的内容的价值,他会帮你进行第二次传播。可能他会在某一次聊天时提到,白岩松昨天说了什么,或者跟别人争论时,引用一下白岩松的观点。

最后一步,是用心接受。如果你做到了这一点,可以说,长跑的道路上最根本的障碍就已经扫除了。

2005年 上海国际电视节目主持人论坛

自己的读后感

看过这篇不长的发言稿,最感慨的人是我。

这是整整十年前,在上海一次主持人的大聚会当中与同行交流的话。

那还是一个电视主持人星光灿烂的时代,CCTV里也还群雄逐鹿,大家自信满满地谈论着十年后,谈论着未来。

现在正是当初的十年后,热闹已开始变得冷清,有人退了,有人辞了,有人创业了,有人遇到事故了。一转眼,人群散了,原来担心后继无人,现在更多的是后继者走人。长跑的路上人不多了。

我不伤感,一切正常,该感谢我们曾经同行。而且这也是进步吧。垄断打破了,没谁一股独大。人走动得多了,水活了。

不过,还是常有人对我说:“你们台能干的都走了!”我听了立即自嘲:“我算不能干的。”接下来人们往往补上一句:“你咋还不走?”

我一般不知该怎么回答。

其实,走,正常;不走,也正常。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不用为离去或留下说一些太大的词汇。于我,原因很简单:新闻还在这儿。

当然,变化还会持续,我也不知道明天。就像十年前我们还不太清楚今天一样。

我相信两点。第一:我所在的屏幕,既包括五十英寸,也包括五英寸,没区别—五英寸上看得不太清楚,我的颜值可能还高一些;第二,不管时代、技术如何变化进步,一定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我是一个内容提供者,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还是。

对了,我不过是一个新闻工人而已。我有我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