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星球生态培育

杰森建议我们先去可可比奇的酒店订房间,然后在那里等他一天,他会过来跟我们会合。他正在基金会的园区里主持最后一轮记者会,回答媒体的提问。不过,他已经预先排出一个发射前的空当,希望观赏发射场景时能够一个人清静一下,以免有CNN的记者拿一堆愚蠢的问题来轰炸他。

我把杰森的意思告诉了黛安。她说:“太好了,那就让我来问他那些愚蠢的问题吧。”

她很担心杰森的治疗状况,我只好编了一些话来安慰她:不会啦,他并没有快要死了。如果身体状况暂时有任何变化,他自己应该知道。她相信了我说的话,或者似乎是相信了。不过,她还是想亲眼看看他,仿佛只有亲眼见到了才会安心,仿佛我妈的过世动摇了她的信心。她一直相信,在罗顿家族的宇宙里,我妈是一颗永恒不变的星。

我亮出基金会的证件和杰森的名号,轻而易举地在“假日酒店”弄到了两间紧邻的套房,景观正好面对着卡纳维拉尔角。火星计划的构想成形后没多久,梅里特岛外海的浅海区很快就盖起了十几座发射台。美国环保局曾经提出抗议,而基金会的反应是知悉但不予理会。这几座浅海发射台从饭店看得最清楚。除了发射台,眼前的景观还有停车场、冬日的海滩和蔚蓝的海洋。

我们站在套房的阳台上。从奥兰多开车到饭店之后,黛安先洗了个澡,换了衣服,然后我们准备到楼下大厅的餐厅里好好大吃一顿。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到别的阳台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摄影机和镜头。“假日酒店”是指定的媒体饭店(也许西蒙不信任凡尘俗世的媒体,但没想到黛安现在却深陷其中)。我们看不见夕阳,但晚霞的光辉映照在遥远的发射架和火箭上,仿佛一群巨大的机器人正迈向中大西洋海沟,投入一场大战。那景象如此超尘绝俗,仿佛不像真的。黛安从阳台的栏杆边倒退了几步,仿佛眼前的景象吓到了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火箭?”

我说:“分散目标的生态培育。”

她笑了起来,语气中有一点责难的味道:“你是在学杰森讲话吗?”

那不是杰森的用词,不完全是。“生态培育”这个词汇是罗伯特·海尼斯在1990年发明的。当时,将其他星球地球化的构想还纯属一种科学上的臆测。从技术上来说,那就是在一颗无生命的星球上,创造出一个能够自动调节的厌氧性生物生存区域。不过,在当代,这个字眼的含意是纯生物领域的火星改造。火星绿化需要两种不同的星球改造工程。第一阶段是天然环境地球化,提高地表温度,增加大气压力,达到几近于可以培育生物的起步门槛。第二阶段就是“生态培育”,用微生物和植物滋润土壤,制造氧气,注入大气层。

时间回旋已经帮我们完成了最艰巨的部分。逐渐扩张的太阳已经充分暖化了太阳系里除地球外的行星。剩下的工作就是比较微妙的“生态培育”。不过,生态培育有很多种可能的途径,有很多有机生物的候选名单,从生存在岩石上的菌类,到高山上的地衣苔藓。

黛安懂了。她说:“因为你们要把所有的生物都送过去,所以叫作分散目标。”

“全部送过去。只要经费许可,能送多少就送多少,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有机生物确定能够适应生存环境。不过,也许有一种可以活下去。”

“也许不止一种。”

“那更好。我们想要的是一个生态体系,不是单一环境。”事实上,火箭发射的时机是精心安排的,而且分批错开。第一波火箭只装载厌氧性和能够光合自养的有机生物,那种简单的生命形态不需要氧气,而且能够从阳光获取能量。如果它们生长得够茂盛,死亡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能够在单位面积内累积成生物量层,以培育更复杂的生态体系。第二波发射是一年后,装载能够制造氧气的有机生物。这将是最后一波无人火箭,运送原始植物去固着土壤,调节水汽蒸发和降雨的循环。

“看起来似乎不可能会成功。”

“我们就活在一个不可能的时代。不过,确实无法保证一定会成功。”

“万一不成功呢?”

我耸耸肩:“反正我们也没什么好损失的。”

“损失一大堆钱、一大堆人力。”

“这些钱和人力还会有更好的用途吗?没错,这是一场豪赌,而且,确实没有把握,不过,一想到我们可能得到的回馈,就值得冒险赌一把。而且,对大家都有好处,至少目前是这样。一方面可以振奋我们国内的民心与士气,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国际合作。”

“可是你们也会误导很多一般民众。你们让他们相信时间回旋是我们能够控制的,相信我们找到了一种足以改变时间回旋的科技。”

“你是说,我们给了他们希望。”

“错误的希望。而且,万一你们失败了,你们也就等于剥夺了他们的希望。”

“那你要我们怎么办,黛安?回家跪在垫子上祷告?”

“那也不算是承认自己被打败了……我是说祷告。好了,如果你们成功了,下一步是不是就要送人过去?”

“是的,如果火星绿化了,我们就会送人过去。”这是一项更艰巨、道德上更复杂的任务。我们会送一批精心挑选的志愿军上去,每个小组十人。他们必须挤在狭小的空间里,依赖有限的食物配给,忍受一段极其漫长的旅程。没有人知道那会有多漫长。他们在三角洲V型火箭里度过好几个月的无重状态之后,到了火星的大气层,还要忍受近乎致命的大气摩擦减速,接下来,还要冒险下降到火星的地表。如果前面的过程都成功了,如果配额有限的生存装备也能够平行下降,降落在他们附近的地点,那么,接下来,他们就必须在那个人类勉强可以生存的环境里,开始训练自己求生的技能。任务简报没有教他们要怎么回地球,只教他们要活得够久,久到足以繁衍出够多的人类,将经得起考验的生存模式传承给他们的子孙后代。

“哪个正常人愿意做这种事?”

“你绝对想象不到。”我不知道中国、俄罗斯或其他国家的志愿军是什么样的人,不过北美洲的航天人选只是一群普通的男女百姓,令人十分惊讶。他们获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年轻,体格强健,能够忍受艰苦的环境。只有少数是空军的试飞员,不过他们全都具备杰森所说的“试飞员的心理特质”,愿意冒极大的生命危险,追求卓越的成就。当然,他们大多数人共同的命运就是死亡,就像先前的火箭所载运的那些菌类一样。根据合理的预估,有几批零散的幸存者会流浪到“水手谷”满是苔藓的峡谷中。他们可能会碰到俄罗斯人、丹麦人或加拿大人的队伍,繁衍出可观的火星人类。这是最乐观的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