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因为可能要来临的高考, 这些老教授们都开始给队里的年轻人恶补知识。

不过因为事情没确定, 所以也没有和大家说, 知识说在为八月份的测试做最后的冲刺。

苏青玉虽然也抽了时间出来学习, 不过她平时工作也确实挺忙。队里建设,生产问题倒是不需要她操心。水泥路还要一个星期就能修好了。饲料厂也在开始盖瓦片了, 也要完工了。地理的活有小队长们看着,也没啥问题。

她主要是要忙人才培养的问题。

考虑到过几个月就要真正的参加高考了,她还得想办法先把队里的岗位安排一下,比如学校里的老师们,还有厂里的年轻人们。都要安排相应的人接班。

要是到时候一部分人考上了,得马上有人来接替。虽然她已经单位里面搞了人才培养, 但是主要是针对管理人员的, 等管理人员理离职了,立马有人来接替。对于基层人员这一块还是有欠缺了。

苏青玉就准备再多招一些储备人才了,不止是这个大队的,还要从别的大队招人。

任何企业的发展, 都不可能只依靠本地的人才,要吸引其他地方的人才来共同发展才行。长期只培养自己的队里的人才,还会让自己队里人没有紧迫感, 形成一种依赖思想。这样可不好。

针对人才培养计划, 她还直接给队里干部们开了个会。

要把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苏家屯生产大队每月必须考核的工作。

苏卫国他们看了计划之后, 道,“要从外面大队招人?”

苏青玉点头,“不止招人, 还要搞人才储备,以后学校里的进修班也可以开始接纳外队的人了。多容纳人才。咱们不要分别的队还是自己队,只要能给队里发展,那就是我们的人才。这样也能给学校也多一分收入。”

她看了眼大家,“咱们自己算算账,一个工人工资才多少钱?咱这队里干的好的普通工人,一个月能拿二十就不错了。我宁愿白拿二十养着我们队里人,也不要他们为了这二十块钱的工钱,来拖累我们整个产业发展。当然,这只是个比方,如果咱队里人实在不争气,我也不会白养着,以后咱还要搞技术培训班,让他们学技术,再懒的人,学一门技术,总不至于饿死了。反正,咱不要一个拖累。”

她看着大伙儿道,“从外面引进人才,以后咱队里只会发展越来越好,这样咱们队里没啥能力的人好歹能沾光喝口汤,要是咱只看着自己队里人好,以后是啥结果,大家都知道。”

苏家屯的干部们都是亲眼看着苏家屯发展起来的,都太知道一粒老鼠屎的害处了,要不是青玉搞进修班培养人才,让年轻人们提升了知识水平,长了见识,那些单位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所以对于这个从外对招人才的想法,他们没有像以前那样排斥了

张主任道,“书记,咱不多说了,就从外面招人。咱不能从矮子里挑高个,咱要从高个里面挑更高的。”

其他人也举手,“咱同意。不能因为都姓苏,就给优待。之前给了这么多机会了,够可以了。”

苏青玉笑着道,“大家都没有意见的话,搞人员培养计划的事情就决定了。另外开设一个进修班,不教数理化,就教会计,教榨油基础知识,教饲料,教加米机器使用。还有拖拉机训练。”

“没意见。”

“没意见。”

大家纷纷表态。

这事儿苏青玉也是交给苏卫国去和李芳共同制定的。她现在主要是制定计划,工作都要分摊下去。

苏卫国如今也是成长不少,嘴巴虽然还是不大能说,但是办事能力倒是强了不少,做事一板一眼的。

会议结束,就立马去找学校找李芳共同商量这事儿。李芳这个校长就主要负责安排教室,以及联系老师,苏卫国则负责联系各个队里宣传这事儿。

用了两天时间制定详细计划之后,两人就拿着制定好的人才培养计划给苏青玉审批,改了章子,就由通讯员将文件贴在了宣传栏,以及其他大队的宣传栏了。

消息一出来,各个队里都热闹坏了。

其他队里年轻人一直最羡慕的就是苏家屯了。

因为苏家屯好啊,不说补贴盖房子了,就说那个招工的事儿,大家都羡慕了。

听说苏家屯的年轻人每年都有机会参与招工呢,去年就招几波工人了,而且他们还搞培训。

好些人为了成为苏家屯的人,都找了苏家屯的对象。但是苏家屯年轻人也就那么多,有些实在太差劲的他们也不可能为了这个就牺牲幸福。

现在苏家屯终于开放了条件,对外也招人了,大伙可不能不高兴。都不用苏家屯搞正面宣传了,只要符合条件的,就赶紧掏钱或者背着粮食,去苏家屯的学校报名,参加培训班,成为苏家屯的储备人才。

响应的队,李芳之前只准备搞三个班的,愣是搞了五个班。

这事儿还在苏家屯内部引起了点小浪花。

因为对外队开放进修班,以后也参与队里招聘了,这代表着队里年轻人竞争大了。

家家户户还是有没能进厂子的年轻人呢,都担心竞争压力大了,以后机会少。特别是学校里报名的人这么多,当爹妈的压力就大了。

好在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上了进修班的,老师们也给他们讲了个道理了。

让外队人来干活,对他们只会好,不会坏。这要是人才加入了苏家屯,单位只会越来越大,以后招聘岗位只会越来越多。这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就拿那些知青来说,没有销售部的那些知青在前面冲锋陷阵,油厂也开不了这么大,更别说给队里人补贴修房子了。所以啊,这是大好事。谁要是害怕,谁就是觉得自己烂泥扶不上墙。还没比就认输了。

所以有些不懂这事儿的社员在家里念叨,就被家里年轻人教育了一番了。

苏卫国也在广播里面直白的说了,“各位社员同志们,大家也听说了咱队里人才培养计划的事情了。我知道肯定有社员心慌,但是我得说一句,学校都在自家门口,厂也在自家门口了,这样还比不过外队的人,你们都别姓苏了,老祖宗们都丢不起这人!谁要是有意见,就来找我苏卫国。”

有些社员就在自家门口和邻居唠叨了,“谁敢有意见?外队的人来干活咋了?人家城里招工也有从农村招工呢,人家咋没说只要城里人呢?我和你们说,但凡有想法的,那就是连墙都糊不上的泥巴。没啥用了,这种人要是去了厂里,我才不同意呢。”

“我家娃子在学校都听老师说了,这是让外队的人才来给我们建设苏家屯的,人家有能力,建设的就好。以后咱才能跟着过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