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另一个世界:没翼(第2/2页)

到了今天,虽然离当年帆樯紧蹙的全盛景象还差得远,但没翼港也恢复了不少生气。实际上萧条对东海人也不是全无好处,至少竞争者也少了,再加上有汪然的协助,所以他们在没翼港的贸易还算顺利。舰队所带来的瓷器、丝绸等东方商品在这里卖出了启航以来的最高价,而沿途收集来的香料也有一个不错的利润。

本地也能收购到一些西方特色商品,比如著名的波斯地毯、玻璃器等等,当然,舰队对后者不太感兴趣。不过,本地依然有大量能平衡贸易的东西,一是从各地源源不断流入的金银币,二是本地出产的铜锭——没翼港西南有一个巨大的铜坑,本地炼铜业发达,而铜材是唐商最喜欢的货物之一。除此之外,对于东海人来说,他们还有一种另类的商品需求,那就是此行的终极目的之一: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是中东地区结出的最伟大的瑰宝之一,是对世界良马育种影响最大的品种,没有之一。当它走出沙漠、被世人所认知之后,便迅速而普遍地被各国引进、改良自己的马种(除了中国)。在后世,几乎没有一种名马是没有阿拉伯马血统的。

实际上,“阿拉伯马”这个名字甚至比“阿拉伯民族”出现得还要早。“阿拉伯”这个词根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沙漠、来自沙漠的”,顾名思义,阿拉伯马就是一种来自于沙漠之中的品种。它由阿拉伯半岛上的游牧民族贝都因人所培养,贝都因部族文化中有一种“血统崇拜”的传统,这一点用在人类社会中自然显得落伍,但若是用到马儿身上,则无意中契合了良种选育的要义。他们怀着宗教般的虔诚,将马匹种群中最优秀的马挑选出来,只让它们交配繁衍,精心供养,这样千百年一代代持续下来,就选育出了一种性能完全超脱于自然马种的良马,也就是范龙城朝思暮想的阿拉伯马。

阿拉伯马身形矫健,体型在各类马中不算最大,但也比东方常见的蒙古马要高大不少,肩高可达140-150cm(蒙古马超过135就算高了),在这个营养普遍不良的年代甚至比不少人都高。它有着极为优异的骑乘性能,不但在短距离奔跑中有闪电般的速度,更为珍贵的是在长途跋涉中也有极佳的耐力——毕竟是沙漠品种,耐力不够的话是撑不过恶劣环境下动辄几百公里的迁徙的。而且经过贝都因人长年选育,野马桀骜难训的性格基本被去除,虽然活泼好动,但极为聪颖和通人性,与人亲近、容易训练,适合用于作战。唯一的缺点就是负重能力稍有欠缺(但还是比蒙古马强),在以重骑兵冲锋陷阵为主的中世纪是个尴尬,但是进入了火器时代之后,骑兵不再需要装备厚重的铠甲,负重显著降低,它机动性和服从性的优势就大大体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