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奎科妥思(下)(第2/3页)

当然,朗化石油现在想要将报价从四十亿美元提高到八十亿美元以上,为奎科妥思油田找到买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倘若油田作价低于八十亿美元又太吃亏。

那朗化石油为何不跟弗尔科夫石化集团更加紧密的合作下去,令当前的完美开端继续保持住,使奎科妥思油田能源源不断的为朗化石油创造令人怦然心动的超额利润?

更加紧密的合作,就是将奎科妥思油田的勘探、开采、维护、运输、销售以及后续的新增钻井建设,都彻底的交给弗尔科夫油服公司——朗化石油不从法国本土直接派遣员工到危险地区进行作业,也就无需承担来自国际舆论的压力。

当然,前提是朗化石油彻底放弃出售奎科妥思油田计划,或者说即便还想着出售,也要将弗尔科夫油服公司的开采合作协议捆绑进去,保证弗尔科夫油服公司的利益。

唯有如此,才能说服天悦进一步加强弗尔科夫油服公司的技术队伍建设、采购更先进的海工装备。

假如还想通过弗尔科夫油服公司,对油田其余区域加强勘探,增添新的钻井平台提高开采规模,那投入就更高了。

也就是说,弗尔科夫油服公司综合技术以及装备实力提高了,奎科妥思油田的开采规模才会进一步提高,朗化石油的利益才能得到保障、并进一步放大。

普通的海工修维船还好,但一座综合型半潜式钻井平台,售价高达一亿五千万到两亿美元。

在没有更进一步的捆绑,或者说没有签署更长年限、不可撤消的合作协议前,怎么可能指望天悦进一步追加对弗尔科夫油服公司的投资呢?

更不要说塔布曼安全顾问公司在几内亚湾南翼的武装力量,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进一步游说各国政要,携起手来打击海盗,这都需要天悦将这些年在几内亚湾所经营的资源,都往湾区南翼倾斜。

雅克·塞泽尔将报告提交给集团,同时也跟曹沫坦诚的明示这点,希望天悦自身也能努力促成后续更紧密的合作。

曹沫的目的,就是要将朗化石油重新拉回到几内亚湾的战船上。

倘若说曾经的奎科妥思钻井大劫案,令朗化石油派遣其国内雇工直接到钻井平台上工作心存顾忌,但朗化石油可以将更多的新增资本投进来。

曹沫让斯特金全权代表他赶往法国,到朗化石油总部,跟朗化石油高层以及幕后的大投资人接触谈判。

曹沫的合作方案相对简单,就是弗尔科夫石化作价十五亿美元、弗尔科夫油服作价二十亿美元,总计作价三十五亿美元进行合并,然后接受朗化石油最低不低于10%、最高不高于20%的注资。

朗化石油内部对奎科妥思油田,这些年始终都在出售与重启之间摇摆不定。

天悦的出现,不仅令他们看到第三种选择。

而这第三种选择,比他们之前摇摆不定的两种方案更令人期待,利益更能得到最大化的保证。

经过大半年的接触,也足以令朗化石油高层对天悦投资在几内亚湾的产业布局以及深厚的影响力,有一个更为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至少在几内亚湾区域内,选择跟天悦投资作为战略投资伙伴,朗化石油绝对不会丢脸。

朗化石油创建的历史要比埃文思基金久远得多,这也导致朗化的股权以及董事会及最高管理层之间的决策结构,也更为错综复杂。

总体来说,管理层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而站在最高管理层的角度,朗化石油实际经营的业务规模越庞大,他们的权力越大、影响力越大,倘若资产更趋于货币化,最高管理层所能发挥的作用跟影响力,其实是被削弱的——特别是朗化石油的投资人,主要以财阀家族管理基金会为主,他们对货币资产的管理都极精通,奎科妥思油田倘若成功出售,投资人必然会敦促红利分发,而不是任由巨量的资金留在集团的账户里。

所以,高级管理层都普遍倾向支持重启方案。

接到雅克·塞泽尔的报告,朗化石油决策委会员很快就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两派人员也很快达成一致,倾向对弗尔科夫石化集团进行注资,以保障奎科妥思油田的重启能进一步推进去。

不过,注资不主张直接拿现金进行。

朗化石油在欧洲很早就进行海洋石油开采,十多年前朗化石油在欧洲以西的海上油田,产量就有所萎缩,这才想着在欧洲之外进行新一轮的扩张。

又是十年时间过去,朗化石油在欧洲的原油产量已经不足巅峰时的一半,就有一批钻井平台、海工船舶富余出来。

朗化石油之前有大量的设备设施都是高价出租出去的,但次贷危机席卷全球,而欧洲复苏的步伐却又远远慢过亚洲、北美,以致有相当一批设备设施闲置在那里。

朗化石油就想着用一批闲置的设备设施,折价五亿美元注入弗尔科夫石化集团,换取12.5%的股份。

对朗化石油,这相当于是激活奎科妥思油田之余,顺带对现有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整理,发挥更大的效益。

曹沫对此并不拒绝,毕竟弗尔科夫石化在业内还没有什么地位,真有意想采购大型海工设备设施,并不容易。

而目前朗化石油的最高管理层都倾向保留奎科妥思油田,那在这些二手海工设备设施的估值上,就有可能会乐意做出更大的让步。

之前的合作,朗化石油是将奎科妥思油田这匹死马当活马医,合作条件对双方都极宽松、又具备开放性,所以推进非常快——这一次双方虽然都有积极的意愿,但要进行正式的捆绑式密切合作,朗化石油作为欧洲老牌企业的尿性就暴露出来了。

说得好听是严谨,说得不好听就是繁琐、拖沓。

斯特金作为弗尔科夫石化集团董事长,跟朗化石油高层进行谈过,双方原则上同意进行合作,但前期一份没有什么法律约束力的会谈备忘录,朗化石油的律师团队就审查了三天,才得以正式签署;较为正式的框架协议,朗化石油方面则希望曹沫能亲自出面,在协议进行背书。

考虑到后续谈判的复杂性跟繁冗,曹沫考虑以弗尔科夫石化或天悦投资的名义,在巴黎正式设立一个办公室,专门负责跟朗化石油的沟通跟联络。

要不然的话,曹沫感觉谈判拖上一两年,双方都未必能坐下来签署正式的合作协议。

虽说这么大规模的跨国合作,谈一两年再正式签约,在国际上都是再正常不过的节奏,但曹沫没有这个耐心。

他同时也不清楚一两年之内,几内亚湾的局势会不会出现出人意料的巨大变化——尽早促成合作,将朗化石油拉上几内亚湾的战船,他们最终的胜算就能多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