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2章 祖龙魂死业犹在(第2/3页)

博士淳于越;

丞相李斯;

秦王嬴政。

这是涉及焚书的四个主要人物。

具体到坑儒的话,那还要加上方士侯生和卢生。

不过剧情安排自然是要先拍焚书,再拍“坑儒”。

焚书的前因后果其实很简单:

秦始皇嬴政登基后,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最大的争辩,就在于要不要继续沿用分封制。

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大秦的朝堂发生过激烈的争论。

当时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主张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

而当时身份王绾下属的李斯坚决反对,李斯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直接和自己的顶头上司站到了对立面,而且直接站到了秦国宗室的对立面,甚至站到了嬴政一众皇子的对立面。

这才是李斯的果决和魄力。

千年以来,被恶意抨击的并不是只有嬴政,李斯的才华和能力显然也被人低估了很多。当然,这也不能全怪别人,毕竟李斯最后倒向了胡亥,洗不动。

不过《大秦帝国之一统》里拍不到那时候,所以李斯在《大秦帝国之一统》里,就是一个十足的干才。

秦始皇嬴政最终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这是焚书的前因。

事隔八年之后,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又发生了一场争论。

这次的争论,是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

在宴会上,以仆射周青臣为首的大臣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远超上古圣皇。

而博士淳于越则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

岳关把王进松拉来客串了淳于越,一个客串性质的角色,对王进松这种级别的演员来说自然毫无压力。

王进松是这样说的:“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翻译一下的意思就是: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作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

这段对话,岳关让《大秦帝国之一统》拍摄了两版,一版古文版的,一版现代白话文版的。

这段对话相对来说十分重要,古语有古语的好,而现代白话文更容易理解,所以索性全都拍了。

岳关扮演的嬴政听到淳于越的进谏后并没有做出反应,而是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

这时候于和韦扮演的丞相李斯出场了,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

“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

这是两个典型的对立阵营。

淳于越认为效仿先贤才是王道。

而李斯认为古不如今,要因时制宜,古代的政策,已经不适用于当代了,我们要做出新的决定。

嬴政毫无悬念的站在了李斯这边。

不过嬴政还没有表态,李斯就继续提出了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黥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

这三条建议,都是奔着维护大秦统治去的。

剧本借李斯之口,清晰的阐述了这一点。

所谓的焚书,并没有烧毁那些医学、农牧等技术实用书籍,甚至并没有烧毁诸子百家那些典籍,包括《诗》、《书》。

真正把这些东西烧了的,是项羽那个败家子……

一把火付之一炬了……

而之所以不让百姓谈论《诗》、《书》,是因为这些书多赞颂历代君王和六国先王,此时大秦已经一统天下,治下的百姓反而思念前朝,这显然也不合适。

大秦虽然一统天下,但是内部人心思想和文化并没有统一,这当然不利于大秦的统治和天下的安定。

很明显,天下统一了,思想也需要统一,不然太危险。那么,是用哪种思想作为统一的标杆呢?这也有一个很明显的答案——胜利的人就是对的。

秦国是战国时代最终的胜利者,所以自然要用秦国的办法去统一其他六国,用秦国的思想去统一天下人的想法。

其实后面历朝历代,都是这样做的。

一切的源头,便在此时。

焚书的恶名,也就此种下。

作为一个帝国一个主体,必然需要有人服从有人牺牲有人被同化,否则,汉族是如何产生的呢?

历史上有过那么多民族,为何现在全都成为了汉族?

追溯源头,汉族能够凝聚在一起,根源并不在于汉朝,而在于秦朝。

只不过秦朝太过短命,然后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儒皮法骨,骨子里沿用的依旧是秦朝那一套。

如果秦朝的统治能再延续一百年,我们今天可能就会自称秦族。

这就是一统的意义。

这就是焚书的后果。

有些事情,因为立场不同,就会分出对错。

而千百年之后,我们这些享受古人成果的,站在客观立场上看,所谓的焚书,其实是必要并且正确的。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国家统一,自由派多了去了,小布尔乔亚也多了去了。

《大秦帝国之一统》并不是要洗白什么,只是把焚书坑儒这件事情给观众讲清楚。

具体是支持还是反对,黑还是捧,观众自己说了算。

相比焚书,坑儒的深远意义不算太大,但其实更需要拿来说一说。

因为坑儒这个骂名让嬴政背负了上千年,被历代孔子门生骂的差点抬不起头来。

前世要不是教员,嬴政都不一定能翻案成功。

而事实上,嬴政并没有坑杀儒家弟子。

嬴政杀的是方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