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女儿》23 报名考试(第2/2页)

“高导演,其实我们这里有另外一个版本的,是唱歌,您要不要听听?可以的话直接用歌就行。”

之前几次演出,大家都觉得口号喊得振奋人心,很有鼓舞作用,导致高雅一点的歌唱版本至今还没有用武之地。

高文康听了一遍,觉得很好,直接用了这个版本的歌,省了电影厂请人配乐的时间,整体还更协调:“你们的音乐真不错,团里花了不少经费吧?”

沈娇宁终于想起来了:“你们字幕最后打一个感谢绵安市妇联倾情支持吧,配乐的钱大部分是妇联给的。”

高文康同意了,这么一来,妇联也算给电影厂省了一笔钱,领导应该会同意加。

他们拍正视、俯视、远中近景和特写镜头,即便如此,真正用来拍摄的时间,远远比不上前期准备所花的工夫。

电影拍摄结束,沪市的芭蕾演员们先走了,高文康也准备离开。

他临别对沈娇宁说:“可惜你不是我们电影厂的人,不然导演那一栏也该写上你的名字,现在只能写舞剧编导和领衔主演了。”

沈娇宁无所谓地说:“我本来就不是导演,以后也不会去当导演。”她只是个舞者。

“那好,等上映了我告诉你,没那么快,别一直等着啊。”

沈娇宁笑着点头应了。

春天真的到了,气温开始回升,她漂亮的格子大衣穿不上了,换上鹅黄色衬衫,愉快地走在绵安的街道上。

她的事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现在由电影厂制作的电影,不用担心传播,她期盼着,这部电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

春天是新生的季节,也是各大军区文工团报名的时间。

几个军区都是各自招生的,时间不太一样,有些人会尝试每一个都去考,增加考上的几率。

颜嘉明得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告诉了沈娇宁:“北方军区是最先考的,现在就可以交报名表了,南方军区晚一点,过几天才能报名,还有另外几个也都不错。你要不全报了吧?”

沈娇宁失笑:“我报这么多干什么?就报南方的。”沈依依现在在北方,沈首长也是,可是顾之晏说,南方有她母亲曾经的朋友,而母亲是很爱她的。

她无法确定母亲是否真的爱她,照理来说,她也早该不对亲情抱有任何希望,可在顾之晏告诉她这件事的时候,她其实就已经决定了要去南方。

她自己也说不上来为什么,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但心底总忍不住想要尽力靠近。

“那边的老师很好,我过年的时候就答应他们要去了,还等着我过去继续跳白毛女呢。”她这么对颜嘉明说。

颜嘉明也没勉强:“也好,你应该哪个都能考上,只报一个就一个吧。”

沈娇宁想了想,问:“李嘉斌的事情,你查得怎么样了?之前你的举报信就是他写的吧?”

说起这件事,颜嘉明显而易见地低落:“应该就是他,我父母确实有愧于他们……”

涉及到人家的父母,沈娇宁觉得还是不问了,但他却主动说了下去。

其实他也很想找人说说,这些事压得他难受:“那个时候还没建国,李姨其实是我母亲的丫鬟,一起嫁过去的,算陪嫁的一部分。后来是刚刚建国吧,我还很小,只知道有一天她就不见了,应该就是被我母亲送走了。”

他打听出来的是,李姨被送到了很偏远的地方,很艰难地生下孩子,把李嘉斌抚养到六岁,就因为过度操劳,油尽灯枯。

李嘉斌从小就讨厌自己的名字,因为他妈妈告诉他,里面“嘉”字,是他父亲族谱中的排序,本来名字也该按族谱的,他大哥就按族谱叫“嘉明”。

但她只是个通房,不知道族谱中的第二个名字是什么,只好给他起名叫“斌”,希望他将来文武双全,光宗耀祖。

李嘉斌怨恨母亲被人赶走了还记挂着那边,怎么也改不掉奴性。

“中间他经历了什么,怎么长大的,我打听不到,想来吃了很多苦吧。”颜嘉明说。

沈娇宁安慰道:“既然都牵扯到这样的国家巨变了,那时候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小家受到影响是必然的。我也相信他吃了很多苦,可是世界上吃苦的人很多,这不是变坏的理由,很多事情是他自己选择的。”

“我知道,他也已经被送去农场了,希望在那边能好好劳作,早日醒悟吧。”

……

又等了一周,南方军区的文工团也可以报名了。

沈娇宁借了自行车,意气风发地到绵安市报名点提交了表格,这个时候车少,她觉得空气都新鲜极了。

报名点的人给她盖了章,告诉她,五月二十号早上八点凭这个表进去考试,不能迟到,晚了就错过了。

沈娇宁记下了,从这天开始,就每天找时间练准备用来考试的舞蹈。

这期间,他们照常出去演出,自从李嘉斌出事后,又来了个新的古典舞老师,但团里一直有意向让古典舞演员加入到芭蕾舞剧中,代替电影里沪市舞者的群众伴舞角色。

把他们放电影里不行,可只是在平时演出中这么干总问题不大,大多数普通观众都不一定能区分芭蕾和古典舞,没那么多讲究。

颜嘉明说这是她编排的舞剧,要看她的意见,沈娇宁没什么不同意的,不出意外的话,她秋天就要去部队了,芭蕾组一直没招到人,等她一走还不知道以后跳什么呢。

大家团结合作没什么不好,有群众伴舞,场面更大,震撼力更强,不管古典还是芭蕾,大家都是跳舞的,实在没必要搞割裂。

就在沈娇宁等着去参加部队文工团考试的时候,她接到了两个通知。一个是沪市舞蹈学校发来的邀请函,请她过去担任芭蕾舞助教员,给出的待遇很好,包括为她提供创作的一切必要支持。

另一个更令人惊讶,居然是京市发来的,说要开展文艺工作的相关会议,邀请在电影、戏剧、音乐等各界文艺工作者参加,共同探讨文艺发展问题。

沈娇宁拿着两份通知,说不激动是假的。

沪市舞蹈学校还能理解,可能是有舞蹈演员回去说了,可这文艺工作会议,去的都是各界名人,留名后世的,她才只排了一部舞剧,就被邀请了?人家是怎么知道她排了舞剧的?

她一直觉得这部舞剧只有省里的人知道,还等着电影上映了再传播到全国呢。

会议时间定在五月底,正好可以等考完部队文工团再去,沈娇宁决定参加,并且开始写发言稿。

如果有机会让她发言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