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伦敦7 加演(第2/3页)

所谓考虑,其实也就是往国内打电话,问汪部长。

汪英毅听到这个消息,也惊讶了:“在国外反响居然这么好?”

“是真的很好,本来跟电视台的约定是他们全程录像,但是看完演出之后,他们主动表示要进行采访。还有加演,听说是因为很多观众要求,剧院方面才让我们加演的。”

汪英毅听完开始反思,他之前觉得《森灵》不够好,是不是偏见太大了。前几次文工团也跟他说反响很好,但都没有今天的感觉实在,让伦敦舞团想要学习的舞剧,那一定是比他们现在自己排的舞剧更好啊。

那头,文工团领导还在问:“部长,您怎么说?同意不?”

“同意,当然要同意,你们不是还要过几天才演出吗,就这几天抽时间指导指导,不过就指导到演出结束,来不及教的部分让他们自己对着录像学。”

有了汪部长发话,文工团就把孟良吉派过去指导他们舞剧最难的部分。主要是有些地方融合了京剧技巧,外国人学起来不容易,需要重点指导,至于其他动作,到时候让他们跟着电视台录像自己学。

……

转眼就到了加演这一天,这次有了报刊提前说明演出信息,虽然换了一部舞剧,可是仍然有络绎不绝的观众过来观看演出。

这里不像省会的过年演出,全场免费,没有座位的人还能站着看,这边剧院绝对不会让任何一个没有门票的人进入。

虽然这回的票价跟上次一样,但事实上,不断有人通过转手门票获利,有的人买到门票的价格,比标价贵了五六倍不止。

这种情况对于一个经常会有芭蕾演出的城市来说,极为罕见。

《白毛女》是一部跟《森灵》风格完全不同的舞剧,文艺兵们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把一年多没有跳过的《白毛女》捡了起来。

沈娇宁早在提议时就知道,大家可以做到,因为这一出,南方部队文工团真是跳了太多次了,想忘掉都难。

这一次,仍旧是曹丽跳喜儿,沈娇宁跳白毛女。

季玉兰趁演出开没开始,去问外面的记者借了相机,在伦敦剧院的后台给她们拍了一张合照,这是1975年5月28日,在伦敦,她仍然没来得及戴上白色假发。

后来,季玉兰告诉她,哪里是什么凑巧,她就是故意趁沈娇宁还没戴假发让她拍照的。白发的女孩子也一样好看,但她还是喜欢沈娇宁一头乌黑油亮的头发,美丽娇俏,小姑娘就该这样。

这一张照片,后来也被刊登在伦敦周报,再后来,成为一张珍贵的历史资料。这是整场演出,众多照片中,她唯一一张没戴假发的照片。

舞台上白发的女孩子是复仇女神,眼睛里都是喷向敌人的火光,全然是舞剧里的形象。但通过这张照片,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笑容纯真的女孩儿,只看着就让人觉得,安静而美好。

这些都是后话,此时,《白毛女》,这出具有鲜明特征的舞剧正在伦敦剧院上演。

相比于《森灵》,《白毛女》的时代感更重,这是一个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距今已经过去三十余年。

台上的演员们有的穿着浅蓝色军装,有的打扮成地主家的仆人,不一而足,总之都是西方观众从来没见过的芭蕾造型。

等黄世仁出来时,先前沈娇宁去过的那家小报社记者忍不住嘀咕:“还说没有长袍马褂,这不就是吗?”

不过他觉得,虽然衣服不一样,但是这舞剧依然很好看,故事也很动人心弦,觉得杀害杨白劳、拆散喜儿与大春的黄世仁简直太坏了。

国内观众对这部舞剧已经审美疲劳,但是对伦敦观众来说,却是万分新奇。

从窗花舞、红头绳舞、红绸舞,到“春夏秋冬”,喜儿的头发由黑转灰,再变成全然白发的白毛女,又有“下山取贡品”、“石洞重逢”等众多经典舞蹈片断,观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

这是他们国家几乎全国文艺团体都跳了十年的舞剧,其经典之处,自然毋庸赘言。

这一场演出,文工团再次获得了如雷般的掌声。

大家从观众的反应就知道,这一次,一样大获成功。他们的伦敦之行,圆满结束!

沈娇宁谢幕之后,兴冲冲地下台。白毛女是个很需要调动情绪的角色,舞台上表现的怒火,一下台就转化成高兴,张望着寻找季老师的身影。

她看到了,连跑带跳地过去,却见季老师跟几位主任愁眉紧锁,这一回怎么也不可能是因为看舞剧激动的了。

季玉兰看出她的疑问,说了一句:“曹丽以后不能跳喜儿了。”

曹丽就站在沈娇宁身后不远处,也听到了这句话,顿时如遭雷击。

“为什么?”曹丽跳喜儿时,她一直在后台,没看到前面是什么情况。可是看观众的反应,应该没出问题才对啊。

季玉兰没回答她,走过去,拍了拍曹丽的肩:“年纪到了,以后先安排你跳小兵吧。”

曹丽沉重地点头。

沈娇宁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曹丽的舞蹈生涯,开始走下坡路了。

年纪上来,伤病增加,身体状态不断下降,已经没有办法再跳十几岁小姑娘的角色了。她已经二十多岁,结婚一年,还没有怀孕,但身上已经看不到小姑娘的模样。

“其实我早就感受到了,很早之前,我就知道自己已经到了我能达到的巅峰,再往后就是越来越往下了。过去一年一直在跳群舞,混在人群里还不明显,今天一跳喜儿,就什么都暴露出来了。”不过她还算想得通,“正好也想有个孩子了,以后就慢慢从台上退下来吧,舞蹈演员不都这样吗?”

沈娇宁有点沉重,这个年代的舞者舞蹈寿命太短了。宋思媛先生、季老师、曹丽,她们都一个个地从舞台上退下来。如果在现代,只要保养得体,这个年纪并不算太大啊。

季玉兰拉了她一把:“你还早着呢,别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刚刚剧院有人说,外面好像有记者在等我们,想想怎么回答人家那些问题吧。”

沈娇宁叹了口气,这些事想也没用。她上辈子直到出车祸前一直觉得自己还能更进一步,希望这辈子也一样争气。

她贪心地想要跳到八十岁,即便做不到这个,打个对折,怎么也要跳到四十岁吧?

她胡乱想了一通,等换上日常衣服,又重新打起了精神,准备去面对那些记者。

文工团领导早就说过,这次演出后不接受专门采访,需要说的话在上一次采访时,许英已经全部说了,再采访也不过是重复说一遍。

因此剧院人员说有记者等他们的时候,季玉兰才会觉得是那些想采访的记者,跟主任等人一起准备了一下要怎么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