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舞团1 舞蹈专家(第3/3页)

她去京市前跟奶奶说,让大家都能看看。原来这话不是哄老人家,她真的让大家都看到了。

顾之晏觉得她不愧有连续三年吃到铜钱的运气,正好前脚在国外穿了,后脚这十年就结束了,没有人来找她麻烦。这时间哪怕早一点点,事情恐怕都不好收场。

……

受国家大事影响,原本要在十月举行的第四届繁花杯临时取消。

沈娇宁对此早有预料,并不觉得意外。

新舞剧最终定下的名字,叫《青松》,讲述军人们的故事。

这个主题是大家投票,最后一致选择的。他们本身就是文艺兵,对部队的了解更深入,有感悟,也有激情创作这样一部作品。

既然被称为专家,沈娇宁就得拿出点样子来。她这次从选题开始,就在观察每个人的特长和弱点。

她发现,即便大家都是舞者,每个人也有很大不同。

有的人只会跳,动作的完成度不错,可是让他自己去编动作就抓瞎,本人也排斥,这些就让他们只跳舞;有的人其实有编舞天赋,只是从来没有人系统教过,如果他们愿意学,沈娇宁就带着他们学编舞。

还有一些人,也许动作平平、也不会编舞,但他眼睛特别厉害,那么多人的合舞里,谁有点小毛病立刻就能看出来,一针见血,这样的,以后当舞蹈老师会很不错。

沈娇宁有意识地让大家都发挥出自己的优点,只要是愿意在舞蹈上下工夫的人,就一定能找出她的闪光点。

这办法一出来,不但文艺兵们很新奇,连两位舞蹈教员都直说从没见过。

如此一来,她简直是一边排舞剧,一边培养各类舞蹈人才啊。

而且每个人都被她说了这样那样的优点,更加有信心了,对舞剧的参与度更强,责任感也更强。他们更注重舞剧的整体质量,而不是个人能有多突出。

季玉兰不得不叹服。

她觉得厉害的人就该在适合她的岗位上。

她相信,哪怕早两年让沈娇宁当专家,她其实也能想出这个办法,可当时她只是个普通文艺兵,最多只给了她一个编导的名头,这些想法就没办法实施,只能干脆全部自己一个人做了。

那时候,团里只是有了一部舞剧,可现在这么一来,他们团会出现很多舞蹈人才啊!

指导文工团排练舞剧的同时,沈娇宁开始找地方,将来办舞团。

这次拿到金奖,有一笔不菲的奖金,回国之后国家又给了一点奖励。最重要的是现在局势宽松了,她要买宅子审查没有那么严格,她便考虑着开始行动。

她现在是过来指导的专家,受到的限制没有文艺兵那么多,平时出入比较自由,为她外出选址提供了很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