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刘协离开王允的司徒府之后, 让刘清回宫报信让蔡琰安心,让吕布回营布防,他自己却并没有回宫,而是又前往了荀攸府中。

荀攸乃是荀彧之侄, 年岁却比荀彧要大, 已经三十八岁了。当初密谋除掉董卓时, 就是荀攸振臂一呼, 在集会上宣称要效仿伍孚之事。后来董卓死后, 王允表彰昔日同盟,便将这段事情拿出来说, 又厚葬了想义士伍孚。

当初董卓听到风声,将何喁、荀攸下狱。狱中严刑拷打, 何喁受不住已死, 荀攸骨头硬,挺了过来, 见到了董卓死后的天日,但是也伤得很重,一直在家休养。

荀攸在家中多日, 只能躺在床上等伤口愈合, 听来往的友人说些朝廷上的动向,也与族中人谈论天下大势。他的想法,最多还是告诉录尚书事的王允。荀攸也觉得要快刀斩乱麻处理凉州军一事,但是消息递给王允,总是不见回音, 也颇感无奈,对时局也越发不看好。但是他是生死之际走了一遭的人,又听说了蔡邕入狱之事,大好年华也不想死于进谏。这几日,荀攸正盘算着天下各处,想着倒是蜀汉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民众比之中原也安乐,也许可以跟王允申请一下,自己往蜀汉去做官,避开此间凶险。

这种情况下,听说小皇帝亲自驾临府邸,荀攸是完全没有想到的,强撑着坐起来,心中还是感到一阵激动安慰。

刘协径直走入内室,就见床上躺着一位四十如许的文士,伤病之中面色苍白,然而目光坦然,便笑道:“朕今日才来看你,公达(荀攸字)不会怪朕吧?”

荀攸靠在床头,惭愧道:“臣不能起身远迎……”

“听说公达在狱中颇吃了些苦头?”刘协在床边坐下来,丝毫没有初次见面的生疏感。

荀攸见小皇帝年纪不大,却行动老练,不禁暗暗称奇,一笑道:“陛下可是也听说了董卓严刑拷打之事?”

刘协道:“外面都这么说。不是么?”

荀攸便只默默点头。

其实董卓此前也没有知道确切的消息,否则王允、种辑岂有不暴露的?不过是听到了些风声,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这便捉了几个他疑心的官员罢了。到了里面,何喁太过担心惊惧,自己受不住,乃是自杀的。

刘协心里其实清楚实情,但是王允对外宣传的时候,总不好说何喁乃是自杀的。他故意这么说,便是想看荀攸如何回复,是否会告诉他实情。

但是荀攸显然不是多话之人,也并不打算告诉他何喁自杀一事。

刘协等着荀攸先开口。

荀攸微一沉吟,隔着被子按在自己腿上,道:“这两条腿在狱中受了寒气,引发旧疾,总要旬月难以行走了。臣不知陛下要来,否则早让家仆送我坐下,在外相迎,也不至于如此狼狈失礼。”他直接避开了讨论狱中董卓到底做了什么,转而只说自己的病情。既不算是欺君,也没有提起何喁自杀这些事情。

看起来,这荀攸是个守口如瓶之人。

刘协目光在荀攸面上打了个转,见他垂着眼皮有些迷糊的样子,丝毫看不出胸内锦绣来。

刘协上一世用过许多人,有他的用人之道。世上聪明人难得,而能让人看不出是聪明人的聪明人就更难得了。也许荀攸的智慧,有许多人都能达到。也许荀攸振臂一呼的胆气,有许多人都能具有。但是荀攸这种适时的缄默,却才是最难得的。

荀攸,是一个可以与之商讨密事的臣子。

刘协目光环视室内,落在案几上一封未写完的奏疏上,远远的看见了两句,道:“公达这是要自请为蜀汉官员?”

荀攸犹豫了一下,道:“臣旧疾复发,眼见长安城中大贼已除,又有司徒王允抚定内外。臣留在长安城中,于朝廷没有多少益处,倒不如在外为一方父母官,也算为陛下分忧。”

刘协踱步过去,捡起那封奏疏来,细细看了一遍。

荀攸在小皇帝看奏疏这沉默里,竟觉心里比之曾在董卓狱中时更要煎熬。狱中他心坦然,此时却不能不在心中道一声惭愧。

刘协看着那奏疏,轻叹道:“公达这是要弃朕而去啊。”

荀攸年近四十,青年时代根深蒂固的念头,原也是忠君爱国,与王允相类,眼见幼主在前,自己却要远行,便好似要临阵脱逃的将领一般。他坐靠在床上,原本坦然自若的样子已荡然无存,微微垂下眼睛来,有些惭愧得避开了小皇帝的视线。

忽听得纸张碎裂之声,却是刘协慢悠悠将那奏疏撕破了。

荀攸诧异抬头,就见小皇帝慢悠悠撕着奏疏,眼睛却看着他。

“陛下,这……”他以为小皇帝是不同意,所以才撕碎了奏疏。

刘协一笑,却是道:“公达于朝廷有大功,既然想要去蜀地做官,怎么能做小官?你再写一封奏疏,自请为蜀汉太守,朕给你用印。”

荀攸愣住了。

“怎么?”刘协将碎纸团起来,丢到桌角,回首看向荀攸,道:“不信朕?”

“臣不敢……”荀攸不着痕迹打量着小皇帝,心中越发称奇。

刘协笑道:“放心,子师(王允字)不会阻拦的。”

荀攸又是一愣。

刘协道:“你安心养伤,隔几日朝廷的诏书下来了,你挑个黄道吉日去赴任吧。”这便要转身离去。

“陛下且慢。”荀攸这是第一次见到小皇帝,短暂的对话中已经了解到小皇帝谈吐行事如成人一般,方才一直在犹豫,但眼见小皇帝助自己离开,再没有交待,实在过意不去,这才打破了自己一贯少言寡语的作风,决心警示一番小皇帝,开口道:“臣走之前,还有一番话同陛下讲。”

刘协转过身来,仍在床边坐下,与荀攸距离极近,温和道:“不必着急。朕今日无事,公达只管细细讲来。”

荀攸这些话已经在腹中盘旋了好些日子,写给王允,只是没有回信,如今自己要远赴蜀汉为太守了,眼见小皇帝陷落在这长安城中,身边尽是些没有远见之人,出于大汉臣子的责任感与忠义之心,又被小皇帝非但没有强行留人、反而还给太守之位的举动感动到了,便开口道:“陛下,如今董卓虽然伏诛,大事却还没有平定,不可掉以轻心。如今朝廷有三大问题,都很严峻,要从速解决。一是仍驻扎在陕县、函谷关的凉州军,首先要特赦安抚人心,随后安排皇甫嵩老将军接手凉州军旧部,免于纷乱。二是三年前逃出洛阳,在外割据的关东联军,虽然名为讨伐董卓的盟军,但时日久了,就会成为在外的诸侯,到时候朝廷想要收归回来,就太难了。如果第一桩事情不能解决,那么第二桩事情就会成为大乱的根源。三是各地的民间势力,打着各类教派的幌子,实际也是不容小觑的兵力,而且其特点是散布起来非常快,斩草除根非常难。关东有蛾贼,关中有米贼。要消除这些势力,则需长久治理,使得百姓能饱食能穿衣,这些势力便能渐渐消退了。这三条做到了,大汉便能再度兴盛。”他看着小皇帝,没有说出更严峻的话,若是这三条,有一条没有控制住,那么仍逃不出天下大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