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第2/3页)

客人心满意足,拿着书离开了书肆。

掌柜则扬起笑脸,又去招呼其他客人了。

打从开业起,这家书肆就人流爆满,好不容易秦国国内想要买书的人都买到了想要的书了,客流量慢慢有所减少,谁知不几日,客人便再次爆满。

一问才知道其他各国的读书人听说秦国在出售书籍,且数目颇大,还出现了许多少见的书籍,纷纷前来打探情况。

其中又尤其以当初拿书过来换了白纸的那批读书人,最为紧张。

毕竟他们听说,秦国出售的书籍,可全都是用纸抄录的。

但等他们到了秦国之后,发现书肆的书籍虽然确实是用纸抄录(刊印)的,但所用纸张不但没有白纸的颜值,草黄难看,摸起来还凹凸不平,粗糙万分。

这些本以为自己是被驴了的读书人们,这才放了心。

但紧接着,他们便被书肆里面数量繁多的书籍给惊在了原地,然后就再也挪不动脚了。

这群读书人不缺钱,看上什么书都会至少买两本——

自己一本,好友一本,若是可以还能收藏一本。

在这群读书人的努力下,书肆内的书籍愣是被他们清空了好几次,印刷坊补货的速度都差点儿跟不上。

虽然这群读书人在购买的时候,嘴里还嘀嘀咕咕地嫌弃纸张的质量,但想到那些白纸还是自己用家中私藏的珍贵书籍换取,倒是没有多说什么。

不过也有人看中了草纸,想要买上一份。

书肆确实出售这种质量不是很好的纸张,问清之后便毫不犹豫地给他拿了一沓。

对方忍不住问他:“这样的纸张很多吗?”

掌柜点头:“这种纸的质量不够好,算是残次品,所以数量很多,价格也很低廉。这些书籍的价格会这么低,也是因为所有书籍采用的都是这样纸张。若是客人不喜欢,倒是有另一种纸可以售卖。”

那人顿时皱眉:“另一种纸?白纸吗?”

“客官说笑了,白纸制作困难,咱们秦国许多权贵都只能拿书籍换取,又怎么可能用钱买到?”掌柜笑着拿出一沓草纸,“还是草纸,只是质量更好些,表面平整,没有凹凸不平的缺点。”

那位客人看到纸张颜色,松了口气,这才伸手抚摸了一把。

摸完之后点头:“确实比另一种纸质量更好,也更方便书写。不知作价几何?”

掌柜介绍:“质量差的那种纸便宜,一刀只需五十钱,这一种价格更贵,一刀纸需要一金。”

客人倒吸一口凉气:“这么贵?”

虽然他不缺钱,但纸张这样的消耗品,一刀一金还是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

掌柜失笑:“没办法,这种除了颜色,与白纸几乎没有太大差别的纸张生产并不容易,几乎生产一万张残次品才能出现一张合格品,成本在那儿,所以价格更贵。”

客人有些不舍,但纠结一番之后还是花钱买了两刀合格品,然后又买了几乎一车残次品。

没办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他已经习惯了在纸张上写字,再让他回到用竹简木牍书写的过去,他可受不了。

除此外,他还花钱买了几只毛笔备用。

直到马车装不下了,这位客人才意犹未尽地离开了书肆。

而这样的客人,书肆每天都要接待不少,每天都能为秦王嬴稷赚不少钱。

秦国生意红红火火,咸阳宫内的气氛也很不错。

打从上次,范睢对文字改良提出反对意见,却被秦王嬴稷忽视之后,他便明白了秦王嬴稷对此事的态度,之后便再也没有提过反对意见。

范睢并不是个喜欢纠结的人,这么多年能成为秦王嬴稷的心腹,除了自身实力,也因为他能猜到他的想法。

哪怕不是全部。

而这一次,范睢便很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宜再纠缠文字的问题。

因为很清楚,简体字的推行确实对秦国有好处。

范睢不但没有纠结文字的问题,还全力支持简体字的推行,成功说服了不少对简体字有意见的官员权贵。

所以此刻,见到简体字推行出去后并未受到太多抵触,范睢自己也挺高兴。

也因此,他对赵馨提出的编撰一本字典出来的提议充满了期待。

并,打算参与其中。

不只是他,其他人也是这样。

编撰工具书虽然不像是写书那般容易彰显自己的才学名声,但若是修得好了,却极可能流传千百年。

而每一个使用工具书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名字。

虽然比不上青史留名,对许多人来说也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机会。

而想要编撰工具书的重中之重,便是文字的读音与释义。

文字的释义完全难不倒范睢等人,若是连一个文字的释义都写不出来,他们也没机会立于秦国朝堂了。

难点在文字的读音。

当初提出要将刊印这样一本工具书的时候,赵馨下意识就想到了拼音,但这时候别说是二十六个英文字母了,拉丁文都还在发展当中,她写几个歪歪扭扭的字母出来,还不如让这群文人自己创造呢?

毕竟范睢等人学富五车,只是创造一些表音符号,再为每一个文字标注音节,实在是再简单不过的一件事。

反倒是赵馨,因为原主赵姬在邯郸长大,就算学了咸阳话也带着邯郸口音,并不能非常准确地给文字标注读音。

她将此事告诉秦王嬴稷之后,秦王嬴稷立刻就意识到了这样做的好处——

若是创造出表音符号,老百姓读书识字可比现在容易多了。

古代读书识字并没有那么容易,其中读音就是一个大问题。不是说这时候的读书人就没有其他办法认字发音,相反,古时候认字发音方式还挺多的。

比如比较简单的直音法,也即是用一个比较常见的文字标注另一个文字,但这个前提是,你在此之前必须认识一定数量的文字,且读音还并非百分百准确。

还有用一个字给许多文字注音的读若法,用形声字给文字注音的办法。

当然是用得最多,也最复杂,但最准确的反切法。也即是用两个文字给同一个字注音,类似于一个字做声母,一个字做韵母。

但其中细节更复杂,也对人的文字素养要求更高——

认识的文字不够多,经得起这么用?而且一个字本身包含声母和韵母,用来标注文字的时候却是两个完整的文字,使用起来有些困难。

但反切法与现代拼音已经非常接近,虽然不能直接用,但在创造表音符号完全可以借鉴反切法。

唯一的问题是,反切法直到东汉才开始出现。

而秦王嬴稷的要求是,希望老百姓识字的难度越低越好,文字的准确性越高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