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9章 想做大事的陈老板(第2/3页)

今年四月份国家卫生部说非典的事情之前,春节那会儿广州地区就流传着关于这种怪病的传说。周强本来不当回事,但接到陈凤霞的电话提醒他要小心之后,不知道为什么,他本能感觉不妙,便索性将发货渠道全都转移到了网上。

旁人骂他神经病,他也满不在乎。反正档口的生意取决于华强北的人气。只要华强北还是龙头老大,那即便档口损失个把月的客人,后面重新开起来,也不用担心东西卖不出去。要是华强北不行了,那他就是上蹦下跳地再努力,档口生意也好不起来。

他将生意放到网上做,自然不用再自己一刻不停地盯柜台。手下的员工们该修手机的修手机,该发货的发货。他自己则买了张机票,直接飞到乌鲁木齐。他要亲自去中亚地区趟趟路,看是否能够找到发财良机。

别说,这家伙虽然年纪不大,但胆子却不小。自己跟着人跑了几个国家,他先是想把手机卖到中亚,后面又感觉玩具和童装似乎市场不小,就起了心思要不要干脆在当地建厂直接生产。结果他反复出境入境好几趟之后,非典的事情闹起来了,他也出不去了。

周强不甘心白跑一趟,加上华强北那边客流量下降,也不用他急着赶回去,无所事事的人就索性跑去克斯县看自己承包的土地了。然后,很不幸,年纪轻轻的小老板就落入了张副县长的魔爪。

呀,想办厂生产东西卖到中亚啊?哎哟,何必舍近求远呢,直接在克斯县办个厂子多好。我跟你讲,别看中亚市场大,你真在那边办厂你就会发现问题很多哦。早些年中国人在那边办的各种小砖头厂小火柴厂等等,现在基本上都归当地人所有了。其中的门道,你品,你细品。

周强叫他这么一通大忽悠,感觉的确在克斯县直接办厂生产童装再卖到中亚比较合适。他有现成的地种着棉花,现在又有纺织厂生产布料,完了再在克斯县做成小衣服出口,的确很方便啊。

克斯县这边的人工要比南边便宜呢。

之所以不搞玩具厂,这不是因为高桂芳高老板在投资了毛毯厂之后听说那边玩具受欢迎,也有意在克斯县建个玩具厂嚒。

她本来就在玩具行业发展了好几年,做这事,驾轻就熟。

周强感觉自己拼不过人家,便退而求其次,干脆生产童装得了。

陈凤霞也不知道他们的投资到底是亏还是赚。说实在的,贸贸然去新的地方开始新的产业是件极为冒险的事,一不小心就赔的血本无归。不过好处在于这二位都是财大气粗的主,即便亏了个厂,也不至于让他们元气大伤。

当然,现在陈老板也顾不上关心周强的投资。她就崩溃一件事,年轻人,作为疫区群众,你应该安静如鸡地待在家里而不是到处乱跑啊。你这要是把SARS病毒带去新疆造成大面积感染了,你就成了罪人了。

可这事,陈凤霞又不好讲周强。毕竟他离开深圳到新疆的时候,有关部门还没搞清楚SARS到底是怎么回事,根本没当回事呢。

郑国强听老婆不停地叨叨,哭笑不得道:“你又不是没去过新疆。那边地广人稀,真是人传播人,半天也碰不上人。”

陈凤霞瞪眼睛:“你讲的,那里热闹的地方不也热闹得很,大巴扎上全是人。”

郑国强只好摊手:“那要传播也早就传播开来了。你也不算算他到底是什么时候过去的。”

陈凤霞一掰手指,还真是,从正月到现在都过去四个来月了。就算有什么不好,那也不是周强从南边带过去,反而是他自己在那边传染上的可能性更大些。

得,操不完这些心,她还是老老实实吃她的桃子得了。

这桃子还是她从桃林村周家买来的呢。

拉海没盲目自信,事实证明科学种植果然是增产增收的不二法宝。在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品质期等甜桃生长的不同阶段,唐技术员为果树配置的相应的施肥套餐没白用,拉海精心照应的汗水没白洒,果园成功实现了水肥高效利用和同步管理,桃树硕果累累。

陈凤霞过去查看成效的那天,隔了几百米远就一眼瞧见了周家的果园。不是她记性好,位置记得准,而是那果树的确不同凡响。绿叶又大又亮,桃子也分外肥硕。就连套着的福字袋都被撑破了。

跟陈老板一块儿进果园的客商还担心周家是用了膨大剂,结果一口咬下去,那甜蜜的汁水瞬间溢满口腔,整只桃子一点儿空洞都没有。

郑国强听妻子眉飞色舞地描述,哭笑不得道:“我怎么感觉那果园跟是你的一样?”

他可是在网上看到了,妙妙的水果频道首页推荐上就有周家的福桃。噢,准确点讲是桃林村桃树合作社。

周向东牵头,拉海帮忙打下手,他们村成立了桃子合作社,全村统一卖桃子。这样不仅有利于打造桃林村甜桃的品牌,而且量一上去,定价的主动权就能掌握在自己手上,也可以防止客商恶意压价。

这是件好事,郑国强从琢磨农业问题起就认为合作社是解决小农经济缺乏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他也知道妻子一直通过网站途径在推进各地合作社的发展,成效斐然。

但正是因为效果好,所以桃林村的桃子合作社也就没啥好稀奇的啦。

陈凤霞瞪眼睛:“怎么就不稀奇啊,这可是我定点试验的成果展示。桃林村是梦开始的地方。”

此话怎讲?

长话短说,陈老板作为一个有大格局,咳咳,是手上资源比较丰富的资本家,着眼点当然不止一村一镇乃至一县。她看的是全局。

作为从田里走出来的老农民,她太了解农村环境三大难:粪堆、草堆、柴堆造成的困局了。尤其是秸秆,稻草麦秆菜子杆,后面十几年都是农村网格员和村干部严防死守的重点。

有的地方甚至严苛到但凡发生焚烧秸秆的事,该村一把手一律撤职,执行力度堪比九十年代的计划生育。还有的地方发生了焚烧秸秆被罚款,被罚了六千元的农民激愤之下自杀抗议。

矛盾不可谓不激烈。

为了解决这难题,各路专家都提出过不少应对措施。

比方说秋收之后漫水淹田促进秸秆腐烂沤肥还田,这个可以大规模应用,但虫害问题难以解决。

比方说用秸秆养殖菌菇,拿稻草制作草绳用在林木种植上;这二者倒是可行,也没发现什么问题。但人不能拿菌菇和林木当饭吃,经济作物的消耗肯定没办法跟粮食比,大部分农田还是得用来种庄稼啊。

至于秸秆打包造纸或者用于火力发电,运输费用高,投资成本大,也没有那么多企业接手。还有用于制造沼气沼渣,在农村集体经济体系已经崩溃的现在,这种必须得由村集体牵头统一筹划的工作,事实上,基层政府无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