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年羹尧的决心(第2/2页)

什么叫不惜一切代价?那就是哪怕他年羹尧死,也不能放大义军过黄河。

年羹尧得到了这样的旨意,也就意味着再无退路可言,就如同当年被强令出潼关的孙传庭一般,打得了要打,打不了也得打。

杀了吴玉章,这酒宴自然也就吃不下去了,年羹尧也没有了这份心思,他直接回转了府衙里,使人在城内外贴了告示,大意自然是“知府吴玉章贪墨军粮,罪当论死,其罪罄竹难书云云”,无论是否真实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他年羹尧也没有其他的好法子。

处理好了这一切之后,年羹尧开始写自己呈递给皇帝的折子,却是怎么写都怎么感觉不多,当下也只得叹口气,只得暂时搁笔,就在这个时候,他身边的亲卫却是进来禀告了一个好消息,那就是他帐中首席幕僚胡期恒到了。

胡期恒可不是一般的人物,早年间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举人,虽然得授翰林院典籍,可基本上一辈子都这样了,后来遇到了年羹尧,成为了其帐下的幕僚,为其参赞谋划,深得年羹尧的信任,在甘肃为年羹尧料理了首尾之后,便也到了凤翔府。

二人久别重逢,年羹尧便让人在军中置办了酒菜,为胡期恒接风洗尘,一番客套之后,便说起了吴玉章一事。

胡期恒颇为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将军如今进退两难之际,没想要要有人以性命邀名,实在是可恨。”

年羹尧愤恨道:“若非朝廷催促,我如何肯带着这十万疲兵来到凤翔,打这么一场不可未知的仗,可若是再不打,怕是押送我的囚车却是也在路上了!”

一番话却是将年羹尧满腹的牢骚发泄了出来,却是听得胡期恒心惊肉跳,他发现不知何时,大将军与皇帝之间的间隙竟然变得如此深重,恐怕一旦这样下去,这杀头之罪也就近在眼前了!

“大将军慎言!这番言论如何说得,若是传到了皇上耳朵里,大将军又该如何自处?”

年羹尧将杯中酒水一饮而尽,随后擦了擦沾在胡须上的酒液,这才低声道:“元方,难不成你现在还没看明白吗?眼下不是别人在逼我,就是皇上在逼我啊!”

说起来就在几个月前,青海战事的成功,使得雍正喜出望外,他不仅对首功之臣岳钟琪大加封赏,对于年羹尧这位大将军也并没有忘记,在先前年羹尧因为平定西藏和平定郭罗克之乱的军功,已经先后受封三等公和二等公,而这一次更是晋升为一等功,且将其父年遐龄则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这等荣耀也是前所未有。

可是盛极则衰,雍正封赏年羹尧的同时,对于其戒备之心也是与日俱增,因为此时的年羹尧不光是主管军务,甚至对朝政都发表言论,就连将原来的陕西巡抚调任兵部侍郎的重要任命,都要征询年羹尧的意见,这如何能让皇帝放心得下?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雍正本人亦是推波主流,甚至还要求世世代代都要牢记年羹尧的丰功伟绩,“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共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臣民也。”这也使得年羹尧越发狂妄了。

胡期恒善于把控人心,他明白此时的年大将军已经是一步都错不得了,但凡再错上一步,怕是举朝都想让他年大将军死。

“大将军!此战绝不能打,当立刻返回甘肃……”

年羹尧不是蠢人,他透过胡期恒的脸色里,已经大致明白了对方的想法,可是这一点并不是年羹尧真正想要的,他的神情有些变幻莫测。

“皇上终究对我恩重如山,如今危机之时,如何能拥兵自重?”

胡期恒摇了摇头,他盯着年羹尧苦口婆心道:“大将军,难道你现在还没有明白吗?你如今的路只剩下了两条,要么跟大义军真正大打一场,把手里的兵力用尽,然后自缚请罪于皇上,或许能侥幸逃得性命,要么就是立刻拥兵自立,若是大将军两条路都不选,否则大将军后果难以预料。”

“元方,你的意思我何尝不懂?”年羹尧长叹一声,“皇上对我实在是不薄,高官厚禄自不用说,可唯独这份看重,却让我难以逾越……”

对于年羹尧而言,雍正对他的信任和看重是独一无二的,尽管他生活作风奢华至极,为人嚣张跋扈,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背叛雍正皇帝,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对于雍正始终怀着一颗赤诚的心。

胡期恒常常叹口气,“大将军为人我是知道的,能做出这般决定也不足为奇,只是若是大将军不肯行此事,便只能打好这一仗,不光要打赢,而且在打赢之后,立刻向皇上请求辞去兵权,否则杀身之祸就要来了!”

“可是……军中士气不振,粮草更是无以为继,若是此时急于寻求决战,怕是胜算不高。”年羹尧摇了摇头,“这一仗还是要从长计议,否则一旦输了则大势尽去。”

胡期恒脸上没有丝毫的表情,他的手指沾着酒液,在桌子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杀’字,然后一字一句地说出了极为残忍的一计。

“屠凤翔,可为军饷军粮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