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书院轶事(第2/5页)

“你?”岳璃笑了笑,见他还一副理直气壮的模样,跟着他走进竹屋,看到正堂内的方桌上早已备好了一个铜炉锅,旁边摆着十来样刷煮的菜,荤素海鲜都有,已经洗好切好装在白瓷碟中,调料碟也备了四五样,地上还放着一筐上好的无烟木炭。要吃的时候,只需要点燃木炭,煮开锅里的汤底,根本不需要考虑手艺的好坏,这正是典型的方式作风。

做自己擅长的事,简化所有不擅长的步骤委托给别人,最终一样可以得到好的结果。

方靖远有些心虚地看了一眼桌上备好的东西,拉着她朝后院走去,“现在不急吃饭,走,去看看我们的池子。”

他拉着岳璃穿过竹屋,到了后院,这后院是顺着山势凿开了泉眼后挖出的温泉池,下面还有排水管通往外间的竹林,竹屋在此搭出一段悬廊,如栈桥般悬在水池上方,四周有竹林环绕,围得密密实实,将此间的风光尽数遮挡,而池边有两张竹制的摇椅和一张竹榻,在水中泡得乏了还可以上去休息,旁边的衣架上挂着两件按照方靖远要求特制的双层棉袍和浴巾,下面的池边还摆着一个竹篮,里面铺着卢记新出的锦缎,锦缎上放着几块半透明的香皂……

这都是方靖远让人提前准备好的,虽然比不得后世的花样繁多,但在这个时代,已经是堪比皇家的享受了了。

“来,娘子,我来服侍你更衣……”方靖远早就跃跃欲试,上前替她解开外袍,取下发簪,看到她一头乌黑的秀发,有些满意地点点头,“总算把你的发质养回来了,这么好的头发,原先真是有些糟蹋了。”

岳璃刚到临安的时候,除了女扮男装之外,头发只够扎个马尾,还毛躁发黄,手上也都是硬茧,一张脸也晒得发黄发黑,营养不良瘦得干瘪瘪的,混在小兵堆里一点儿都不起眼。

而如今养了这两年多,吃得好睡得好,方靖远还请杜十娘特地给她调制了些美白的丸药和面膜,虽说他不懂女人那些护肤的手段,可杜十娘是这方面的行家,那阵子和绣帛儿一起,没少折腾岳璃,就连他们来海州之时,杜十娘还把配好的方子都交给了绣帛儿,让她盯着岳璃内服外敷,这才养好了以前被岳璃给糟蹋了的皮肤。

如今她的肤色白里透红,加上原本就乌黑明亮的大眼睛,又大又深的一对酒窝,笑起来眼睛宛如月牙,全然没有在校场和战场上杀气腾腾的模样,明媚灿烂,正是方靖远最喜欢的模样。

岳璃起初不习惯被他如此“服侍”照顾,后来发现他是真的乐在其中而不以为辱,这才接受下来。

只是等下了水,他反倒叫她也“礼尚往来”时,才知道这家伙早有预谋,难怪要将随侍都留在别院,一个都不肯带来。

只是人家是“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她虽然最后也被折腾的浑身酸软,可力气一点儿也没少,最后反倒成了她“服侍”方靖远更衣,两人换上浴袍,包起了头发,点燃碳炉后,一起围着锅子开始涮火锅。

“这锅子倒也方便,不需要多少手艺,就能吃到如此美味,多亏你能想出来,如今不光是海州,听说临安和其他州府也都有人卖这种锅子了。”岳璃吃得赞不绝口,对方靖远的创意十分赞赏,他们两人都不擅厨艺,若非如此,今晚在山上累了还真不好找吃食。

方靖远并未居功,给她舀了一勺鱼片,说道:“这种吃法古已有之,最早是在行军之时,在野外无锅无灶,就有人用头盔涮煮食物,因为火力不足,就十分讲究刀工,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治国和做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岳璃闻言默了一下,将他盛来的鱼片吃的干干净净,方才问道:“元泽是担心,官家对北伐之事有所保留?”

方靖远摇摇头,说道:“我倒不是担心官家,我担心的是其他人。官家北伐的决心,绝不比我少,可是他在朝中掣肘甚多,而那些江南的士族,并不希望以倾国之力北伐,影响到南方的经济。”

“他们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点小利,却看不到未来的威胁啊!”

“未来的威胁?”岳璃顺着他的视线望去,那是北方的夜空,如今已过了十五几日,半弯月在空中,仍可清楚地看到北方的几颗星子。“你担心完颜雍稳定了政局之后,会派更多金兵南下征伐?”

方靖远叹道:“我担心的不是他,而是更北方的草原。那些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这几年的冬日又格外漫长苦寒,能经历严寒考验活下来的,都是最勇猛的骑士,而他们只要不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就会越来越强大,而我们的边军日益糜烂,这样下去,早晚都会重蹈覆辙啊!”

岳璃伸手握住他的手,从知道他有了后世记忆之后,她才明白为何他如此不惜自身地赶赴海州经营,他担心自己赶不及,就会重现历史的悲剧,作为一个知道未来的人,他背负了比别人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有你在,有我在,我们一起努力,绝不会……重蹈覆辙!”

方靖远点点头,望向山下,山下的点点灯火,都是云台书院的学子们秉烛夜游的风景。

“是啊,我竭尽所能,就是希望能多改变一点。如今有辛幼安在山东,能召集山东的义军对抗金兵,再拿下胶东半岛后,我们就有了真正可以北伐的底气。”

唯有山东和淮东的田地充分开发,可以就地屯田征粮,才能让北伐军彻底摆脱地南方粮草供应的依赖,否则只要军需捏在南方那些人手里一日,他就随时有可能像岳飞一样,面对临门一脚的胜利而被迫后撤,功亏一篑。

这一日的春游盛会,光是与会文人的诗词画卷,便汇集成三册,方靖远安排人在次日就开始排版印刷,待到七日后散园之时,还带着墨香的诗集和画册就送到了每个参会文人的手中,这是由他出钱赞助,免费赠送,让众人愈发感激涕零,带着方使君亲笔题跋的《云台诗集》、《云台画集》依依不舍地离开海州,各自还乡。

起初各地书院还觉得方靖远这番小题大做,是为了云台书院做宣传,并不以为然。因为各家书院的门槛都不低,在他们看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而云台书院却将读书人和匠人、大夫等混为一体,同住在一个书院中,杂学甚至比专攻科举的人还多,简直就是走了旁门左道,跟他们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可偏偏云台书院是由当初的海州制置使,如今的京东路转运使方靖远亲手创建,如今整个京东路的十二个州府都在他的管辖之内,他作为主考官,解试的题目自然也是由他决定方向,就让各家书院十分郁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