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第3/3页)

张衍一揖到底,“容晚辈相送。”

这句话正合了陶汝衡他的心意,他微微一笑,也没再推辞。

月光洒落在这青石板上。

俞峻将目光投向了远方。

远方如轻纱覆地,夜色中传来些许虫鸣,此时街头巷尾家家户户亮起了灯烛,唯余灯笼这拳头大小的一团,照亮了去时的归路。

是难得的香风微熏景气熏,阡陌巷里乐融融的太平无事。

陶汝衡似有所觉地看了他一眼笑道:“这般太平盛世可是你求之不得。”

俞峻几乎是不动感情地说:“还不够。”

“我朝上上下下,所求者无非黎民不饥不寒。”

陶汝衡怪道:“这还不够?”

俞峻的嗓音低沉了下来:“这只是最低标准的下限。”

百姓有粮食吃不至于挨饿,有衣服穿不至于受冻。帝国上上下下唯求如此,这样他们便已心满意足。

至于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们不讲求。不讲求如今海外的发展日新月异,不讲求这个社会或许还可以往前更进一步。

人人只想着守成,只想着含糊度日。

只要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尸位素餐,保证其治下不至于有那人相食的惨剧,便也能习于苟安,异口同声地高呼一声是太平盛世。

更何况连这一点他们都做不到。

“这只是越县。”俞峻面色冷峭道,“你我目光所不及之处,仍有无数饥寒交迫,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黎民百姓。”

陶汝衡闻言也沉默了下来。

没有人比俞峻更清楚这个帝国官僚机构的低能、僵化、含糊与敷衍。

人们围着官署筑起一具又一具庞大、笨重的、死气沉沉的棺椁。

他这么多年来如何尽心尽力也不过只能修补那些个边边角角。

闭上眼,俞峻心中仿佛有一簇火苗在静默地燃烧,他心里无不赞同今日这张娘子的所说所想,只是他为人内敛,鲜少有表现出来的时候。

少年若朝阳之初生,若雏鹰之试翼。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唯有少年才有这般挟山超海,抛头颅洒热血,力挽乾坤之意气,唯有少年才能使这暮霭沉沉的国,焕发出一副全新的精神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