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十国来朝,飘了(第2/3页)

女人则是嗤嗤笑起来。

……

腊月十八,是个好日子。大唐礼部迎来迎来一个好消息。

不但海宋、梁国、理国、卫国这四个华夏联盟的诸侯国进京朝贺,就是被打服的中部南部天竺的六个王国,也派了使臣来洛阳。

原来,半年前恒北都护府的唐军联合梁、卫、理三国,在陈淑桢的统帅下南征,发动了“耕牛战争”,大败天竺中部南部的六国联军。

六国被唐军的战力吓破了胆,立刻表示臣服,愿意称臣纳贡。

李洛本就无意彻底灭掉天竺,双方就此休兵罢战,结束了耕牛战争。

中部南部天竺虽然不好攻占,可要是唐军铁了心,还是能灭掉他们。可李洛不打算这么干。

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还是要保持一定的多元化。大唐皇帝,对整个人类文明,总要有最基本的宽容。

那道底线,不能破。

天竺文明是一个古老的大文明,还是独立于东西方的大文明。大唐总要给这个古老文明一些生存空间。

这也是天道。

华夏文明的强大,不是以唯一性为标志,而是要以优越性为标志。说句难听的,华夏的强盛,需要历史观众,需要参照物,需要其他文明作为假想敌。

当一个民族文明成为唯一的,那么就不再强大,不再优越,而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

这是天竺六国得以保存的根本原因。

只是,六国本身,并不知道罢了。

大唐如今占了恒河之北的天竺,以及后世的尼泊尔,孟加拉国。理国占了后世巴铁的东部和恒河之西,梁国占了恒河之南到温迪亚山脉之北的地盘,而卫国被封在恒河下游之南的奥里萨地区。

等于说,近半个天竺都被大唐和其诸侯国瓜分了。剩下的天竺六国,只占了一半出头的天竺土地。

够了,可以了。

“陛下,十国使臣,已经都安排在驿馆了。其中新建的卫国,是卫王赵显亲自来的。”礼部尚书吴镇楼奏道。

李洛笑道:“卫王今年正月才离开洛阳,这就国才多久,就又来了。天竺如此遥远,他一年之内来回两次,也算辛苦。”

杨汉明道:“赵显这是感念陛下封国,所以亲自入京表示感激之情。这自古以来的亡国之君,谁比得上他运气好,竟然遇到陛下这样宽厚仁慈的君父呢?”

众人一起点头。李洛也很高兴。

他是真高兴啊。

这次一下子来了十国使臣,卫王赵显还亲自来朝。

大唐强则强矣,可是因为太强大太霸道,把周边小国都灭了,这导致没有藩属来朝见大皇帝。

所以,大皇帝陛下多少心中有些失落。

毕竟,他还没有品尝过万国来朝的滋味儿。

皇帝一高兴,就不想亏待使臣们:

“礼部,无论是宋卫梁理四国,还是天竺六国使臣,一定要以礼相待。宋卫梁理属华夏联盟,大唐诸侯,对他们倒是不用太客套。可对于天竺六国,就要多些耐心。他们不但是来称臣纳贡的,也是大唐的客人。”

吴镇楼道:“微臣遵旨!陛下放心就是,大唐是天朝上国,好不容易……这次万国来朝,乃是大唐之大吉啊,礼部当然不会怠慢。”

不但皇帝高兴,就是满朝文武大臣,此时也个个精神焕发。

当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万国来朝啊。

当然,万国来朝实在是太过于夸张,不过十个也不算寒酸了吧?

说好了的天朝上国,君是上国君,臣是上国臣,听起来好大的气派,可是要没有一群小国朝贡捧场,那就太无趣了。

现在好了,一来就是十国使团!

爽气啊。

吴镇楼奉着一叠文书继续说道:“陛下,这是天竺雅达瓦国、索兰基国、卡卡提亚国、朱罗国、易萨拉国、西遮其国六国的国书,已经被翻译过来,请陛下过目。”

中官常侍康西下阶,取过国书,恭恭敬敬的递给李洛。

李洛分出三份给侧面的崔秀宁,自己也拿出一份看起来。

国书没有什么实质内容,无非是一些外交辞令,说什么下国久慕中华,愿意称臣纳贡,永保和平云云。

就连纳贡的东西,也都一样,显然是商量好的。

耕牛一万头,黄金一千斤,象牙三百斤,少女百人。

并约定,三年一朝贡。

李洛看了几眼,又拿过崔秀宁手中的三份看了,就有些不高兴了。

发动耕牛战争的目的,当然是为了牛。可是每三年每国才一万头,打发叫花子么?

三年才六万头牛,够什么的?

天竺六国起码有一千多万头牛,就拿这点牛来搪塞天朝上国?

这还不算。六国也没有明确说要尊大唐为宗主国。国书中的话虽然说得恭敬,却似乎仅仅是送礼买平安。

与其说是称臣,还不如说是单纯的纳贡。

还有,为何只来了六国?锡兰国(斯里兰卡)为何不来?难道以为是岛国,大唐就奈何不得么?当大唐水师是假的?嗯?

不是还有一个曼索拉国(巴铁信德地区)么?为何不来?

礼部尚书眼看皇帝脸色寡淡下来,立刻说道:“陛下,这六国使臣,都有全权,完全可以代表其国主尊大唐为宗主之国。至于这朝贡时期和纳贡数量,都是可再谈的。”

唐主嗯了一声,“那就要看他们识相不识相了。这朝贺之时,必须每年都要来。哼,天竺到长安洛阳,说起来也不过两三个月路程,来回最多半年,为何要三年才一朝?”

“还有,每年的耕牛,大国五万头,小国三万头,八成要母牛。连续纳贡十年。十年之后,就不用再纳贡耕牛。”

李洛的数目,简直翻了十倍。

可他不信天竺六国敢拒绝。不给,那就继续打。他相信,六国也给得起。

礼部尚书笑道:“陛下这话,还真是对他们厚道。这些牛,他们必然给得起。如此一来,我大唐每年输入耕牛二十余万,就能大大缓解耕牛之急。不出七八年,大唐就再也不缺牛了。”

李洛问:“那天竺之南的海上,还有锡兰国,理国西南,还有个蔓索拉国。这两国为何不来?”

吴镇楼道:“启奏陛下,锡兰国在海上,并不参与天竺陆地事物,许是认为事不关己,存了侥幸之心。但要说他们不知道大唐,那就绝无可能了。大唐在天竺和南洋打了几次仗,他们该是知道的。”

都烈插话道:“既然这锡兰国敢存了侥幸之心,那就干脆灭了。陛下,臣看皇后陛下画的图,这锡兰国的位置可紧要的很。刚好挡在去大食海(阿拉伯海)的海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