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三章 劳动人民(第2/2页)

而大量的棉纤维会被另一头的一块档板挡住,从滚筒上被刮下来,由人定期收走。

这个机械通过手摇便可以完成,不难。

还有就是纺纱,将棉纤维制作成细致的棉线,也需要进行机械改良。

不过现在有了水力缫丝机,织麻机,然后在它们的基础上,大宋西北,已经发展出了处理羊毛纤维的毛纱机。

相较于前两种机械,处理羊毛纤维的机械,只多了一个牵伸的过程。

这个过程,在棉纺上同样需要,因此如今苏油采用的棉纺机,其实就是纺毛机的改版,更加精细精密而已。

一个走锭纺纱机,一次能同时纺织三百根棉线。

纺毛用的原机型,那是商州胄案搞出来的,名义上的发明者,是大宋使相高士林。

高家因此成为大宋毛纺业的大户,高遵裕守着三十万蕃户不挪窝,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想到那个二不挂五对数理化一窍不通的高相爷,注定会成为华夏科技发展史上辉耀千古的人物,成为近代工业的奠基人,苏油就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气得肝儿疼。

好气哟,这才真的是欺世盗名!不行我得给他记在小本本上。

于是苏油将毛纺机的发明过程特意写到了《麈尘录》里,说明高相爷不懂数理化,他只有领导胄案之功,其实真正的功劳,应该属于……

靠,属于谁来着?底下的小工匠们的名字谁记得住?

回忆了半天都回忆不起来,苏油只好放弃,在后边郑重地加上四个大字——“劳动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