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三十五章 动员(第2/3页)

辰正,三匹骏马载着一文两武的官员过来。却是燕达、章楶与童贯。

章楶的调查下来了,没什么大毛病,但是位置已经没有了,高滔滔将他安排到宁夏。

在群臣眼里,这一招又堪称妙手,以苏元贞的背景,可以想见几年后他在宁夏路的势力,派被他弹劾去职的章楶去制衡,实在是优秀。

实际上,也的确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燕达从他的大黑马上下来,迈着大步走到将士们跟前,大喝一声:“都特娘的立正!”

队伍“哗”的一声,顿时整肃。

章楶与童贯对视一眼,都看出了对方眼里的古怪,也不说话,上前一左一右,站在燕达身后。

燕达扫视了一眼队伍,吼道:“你们都是我老燕一个一个从军中挑拣出来的,为了啥?为了官家的体面!”

“老燕我也不会你们监军之乎者也的那一套说道,只有一句交代,那就是不管你们走到哪儿,哪怕远在天涯海角,都不能忘记你们肩膀上,旗子上的徽号!”

“你们代表的是天子亲卫!天下众军之首,御门守护!少给老子在外头丢脸!”

燕达是老西军出身,新军政委动员的神功是真不会,说话也粗鄙得很。

可就是奇怪,军士们却非常喜欢。

关键是气质相符。

就听燕达继续说道:“老子血海尸山里头滚出来的人,不是老子说你们,骑术再精良,铳法再精准,有个求用!”

“没有滚过血,都特娘的只能叫新兵瓜蛋!”

“上了战场还扣得动扳机,杀得动人,杀完了还吃得下饭,屎不从嘴里拉出来,之后才敢到老子跟前说道!”

“所以恭喜各位,终于有机会变老兵了。”

章楶顿时皱起眉头,老家伙呕吐你就说呕吐,什么叫嘴巴拉屎?!

不过军士们却都偷笑,之前的紧张感似乎一下就没了。

就听燕达吼道:“再给老子看看这汴京城,看看这周遭的父老!全都给老子看死死的,记牢牢的!”

“都给老子装进心里头!”

“去了西边,苦的时候怂的时候,就好好想想这一刻!想想你们到底是在给谁戍边,给谁打仗!”

“废话不多说,就这些,滚蛋!”

转身擦了一把脸,翻身上马,竟然打马就去了。

童贯在军中是走群众路线的,搞动员自然有他的另外一套,和蔼地笑道:“刚刚老燕说得那些话,咱家听着也挺有道理。”

“咱家是陛下新任命的西域都护府监军童贯。身边的这位,是陛下新任命的河西制置使章学士。”

“五千里地界,大好的河山,咱们一路上啊,有的是时间慢慢聊,先上车先上车……”

……

大名府,节度幕府电报班。

苏油推门进来,对王寀问道:“他们出发了?”

王寀点头:“军机处发来的电报,已经经过了洛阳。”

这次调动,朝廷调用了五趟专列,半个小时一列,两个小时内尽数发出。

部队计划在二十四小时内抵达秦州,次日中午到达兰州。

在兰州渡河修整一日,第三天傍晚,抵达玉门关!

出发之前,章楶和晁补之在军机处安排调度了一个月,沿途停靠各地,如何保障,如何供应,事务也是繁多。

好在有晁补之这个人型电脑,事无巨细过目不忘,脑子里怕是都已经有了一幅调度图,现在他就坐阵在军机处,看来比较闲暇,还有时间不断给大名府节度衙门、雄州四路都经略司发电报通报行军进展。

当天傍晚,部队就过了京兆府,接下来是十几个小时的夜车。

苏油也没有去别处,就在电报班支开行军床,守了一夜。

次日清晨,火车已经过了秦州,苏油明显松了一口气,这段行程不会有什么大变故了。

中午,军机处发来电报,童贯与李宪在兰州会师,两军开始修整。

苏元贞带着兰州官员在八蕃镇外劳军,双方还开了一场联欢会。

收到电报,苏油不禁乐了:“元贞还真能整,得,这回妥了!”

丙寅,军机处转来西域都护府电报,童贯已经进驻军营,章楶正式履任。

这次大调度,让大宋君臣彻底见识到了火车的战略级军事作用,仅仅三天时间,大宋就将五千新军投送到了五千里之外的玉门关!

这还是考虑到第一次调度,没有满载满负荷运转。

高滔滔大喜过望,这回自家人都不忌讳了,升了高士林昭德军节度使,并且召回远在宋城的高公绘,改任两淮都巡检使。

丙辰,禁军大阅,赐以银枼匹帛,罢转资。

十二月,己巳,辽国以南府大理寺卿窦景庸审决冤滞,轻重得宜,旋以狱空,为武定军节度使。

辽国在这个月也开了科举,放进士文充等七十二人。

……

元祐六年,春,正月,壬戌,辽主如混同江。

癸酉,高滔滔下诏:“祠祭游幸,毋用羔羊。”

丙戌,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杭州苏轼为吏部尚书。

二月,辛卯,尚书右丞苏辙为尚书左丞,许将为尚书右丞,晁补之以同知枢密院事提举军机处。

命既下,而右司谏杨康国不书读,诏范祖禹书读行下。

苏轼上书,请改翰林学士承旨,以避嫌疑。

诏从之,仍兼侍讲,并命尽快入京。

高滔滔对苏家人,实在偏心得不行。同样是官,大苏才放出去一年就着急忙慌地召回,理由是安定两浙钱粮根本之地,大苏功劳很高。

然而事情落到吕惠卿头上,就是死活不同意。

庚申,中书上奏,请以吕惠卿除中散大夫、光禄卿、分司南京。

权中书舍人孙升封还词头,以为“惠卿量移未三年,无名而复,必不可行。”

壬戌,进呈,吕大防、刘挚请旨,希望太皇太后同意:“惠卿出外之时,朝廷尚无三年之制。”

刘正夫上书:“陛下初践宸极,以吕惠卿、蔡确之徒残民蠹国,是以逐之远方。”

“而惠卿自宣城方逾再岁,考之常法,犹未当叙,不识何名,遽复卿列!”

“议者有谓蔡确之母见在京师,朝廷当悯,愿还其子。设惠卿可返,则蔡确亦可返。”

“此皆以私干公,扰违制度。未闻边埸军将,有以母在而不戊者。”

高滔滔表示要给刘正夫点赞:“惠卿候及三年。”

……

苏油最近非常闲,不是说河北四路的事情不多,而是分派调理得当之后,手底下已经完全得力运转起来,诸多事务走上了正轨。

每日就是听取汇报,考查进度,对一些突发性的问题发出指示,之后就没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