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 归来 我看,得给娘娘报个信儿。……(第2/2页)

待到暮春之时,拓跋燕已顺利登基成为新王,又与大周订立合约,约定百年之内永不相侵。至于她“借”去的那些军队,自然原样奉还——如今她已培植出自己的势力,自然不再需要异族人马,买卖不成仁义在,杀又杀不得,拓跋燕又不愿白养着,干脆来个完璧归赵。

楚珩没料到这姑娘精明如斯,倒是有些称赏。无论如何,拓跋燕的脾气不似她哥哥那样蛮暴,从这一点上是好相处的——只要她今后别起异心。

至于那队人马,楚珩当然笑纳,拓跋燕虽然聪明,却到底不够细致,没抓到点上。他要安插探子也不会光明正大地用军户,早混在随行的商队里了,防人之心不可无,他当初要帮忙也不是无条件的。

自然,这些不过是有备无患,拓跋燕安分守己最好,如若不然,他自有办法应对。

纪雨宁没空理会两位首领的勾心斗角,娇娇儿的周岁宴到了,她得忙于布置。这可是宫里头一桩大喜事,从尚宫局到织造坊无不忙得热火朝天,谁叫当今就这么一位皇子?小主子头回的生辰自不能怠慢了。

楚珩更是提前去了趟慈安宫,告诉石太后,他想封纪雨宁为后,顺便立娇娇儿为太子,正好各地藩王都来朝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机会。

石太后沉默半晌,“已经决定了吗?”

“是。”楚珩静静望着母亲的眼,没有一丝退缩之意。

时至今日,他想不出反对的理由,纪雨宁不但为皇家开枝散叶,更是亲力亲为,为天下人谋福祉,就连这回分化北戎也少不了她的功劳——若非她鼓动拓跋燕,拓跋燕怎想到取兄长之位而代之?

她是大周的功臣,以后位做报答,楚珩甚至觉得还远远不够。

石太后也无话可说,倘若从前景兰还有一争之力,可自从石家衰败之后,便再无此可能。何况纪雨宁的优秀,早已弥补了出身带来的不足,世家里也许有比她更才华出众的,更美貌动人的,但绝不会有第二个人能有如此眼界心胸,懂得民生疾苦,并真心实意地想为改善尽一份力。

石太后也只能无奈道:“随你便吧。”

楚珩俯身揖了一揖,时至今日,他不奢望母亲能与雨宁亲如一家,只希望母亲至少不要心存偏见,更不要为难她,如此他便知足。

石太后方才惊觉母子间已生疏到这份上,曾几何时他会对她用这样客气的口吻?是皇帝错了?为了一个女子忤逆尊长——不,纪雨宁从未恃宠生娇,更未对自己逾越本分,皇帝站她那边,不能说有失偏颇。

那么,难道是自己错了?石太后捂着心口,忽然间有些茫然。

*

圣旨虽未正式宣读,京中却差不多人人都已听到消息,实在是礼部尚书最近忙得过了分,听说一连几天歇在官署里,连家都没回——不是为了立后和立太子的事,有什么值得他毛毛躁躁的?

石景煜这天如常到外头找小工挣点零花,偶然遇见一个挑斗鸡的,指点了两句,居然旗开得胜,额外多捞了十五两银子,于是兴高采烈,美滋滋地要回家中报喜——如今他的账都是妹妹石景秀帮忙管着,攒够一定数目便送去宫中还债,虽然倍感压力,日子却也充实不少。

然而还未进门便感觉气氛有些不对,穿过回廊,果不其然见到一袭熟悉的身影。

石景兰着蓝紫色衫裙,稍显老气,却很合她如今的身份。她端凝地坐着,向面前微笑道:“二弟,你瘦了。”

想象中久别重逢的喜悦并无出现,石景煜只沉着脸,“你怎么回来了?”

石景兰有些不悦,扭头向石景秀半开玩笑道:“听听这话,见到我他还不高兴似的!”

石景秀却不打算附和她的玩笑,只微微垂眸,“你不该来的。”

本来他们的日子过得很好,石家也跟皇贵妃恢复了和平,可是石景兰一出现,这种平衡势必会被打破。

石景兰没想到自己这样不受娘家人待见,倒气得红了眼,“好,我走——我走了,可别指望我再回来!”

说罢,提着裙摆拂衣而去。

兄妹俩面面相觑,半晌,还是石景煜犹疑道:“我看,得给娘娘报个信儿。”

石景秀揉着眉心,有种微微不好的预感,却说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