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第2/2页)

他和太子胤礽的想法差不多。

瞧瞧朕的儿子,再看看索额图的儿子,说明什么?说明这根子就是歪了的!康熙心情好,索性将大阿哥、三阿哥和五阿哥也喊上,七人一同出了宫。

侍卫们早已确定那名中年男子的住所。

这里离京城马车也足有大半个时辰的距离,更不要说到了后半截都是陡峭的山路。中年男子一家是住在这山上砍柴为生,每天要背着柴火走上近两个时辰到京城里贩卖,等到午后再自行走回家。

光用在腿脚上一天就足足要三四个时辰……感受着马车剧烈的摇晃,车上的几兄弟都感觉胃里翻江倒海几欲作呕——说起这个胤禛不得不想到主神空间里遇见的那些车马,一个个一点都不震动呢:)

回头就让人研究研究去。

心思落下的瞬间马车也终于到了目的地。

光是看风景没有看来路的话还以为这里是哪里的世外桃源。只见不远处伫立着三四幢茅草屋,矮小的木质围栏里圈着一小块田地,三两只小鸡。

马车停在不起眼的角落中。

一群侍卫四散而开——皇上的意思是微服私访瞧瞧这家的生活,康熙带着儿子们阔步走在小道上。

奇怪的是明明茅草屋看着户户有人居住的痕迹,却没见着人?康熙一行人略带疑问的往前走着,很快在这座不大的村庄最深处,发现了眼熟的中年男子。

他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手忙脚乱地包着……粽子?在男子的身边还围着不少人,有同样瘦削的中年人,也有皮肤枯黄憔悴的妇人,还有年迈的拄着拐杖的老人,以及望着桌上新鲜出炉的红烧肉垂涎三尺的幼童。

估摸着前面村里没有见着的百姓,大约都聚在了一起。瞧着他们喜气洋洋的模样,还以为今天是过年呢!侍卫低声道:“皇上,这村庄共4户人家,除去超过六十岁的,低于十岁的,其余共计七人都报了名。”

一行人站在树荫下远远看着。

这显然是村庄居民们难得的大餐,他们全神贯注于眼前的食物,浑然未觉在不远处一双双眼睛正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就算中了足足十斤肉,但是男人显然不愿意一口气用完,一堆粽子总共用的只有拳头大小的肉糜。

甚至不用往他们餐桌上看。

毕竟那空荡荡的桌上上就当中摆着一盆酱菜,其余什么东西都没有。

原本康熙还想上前问上两句。

却不料提出要来的六阿哥胤祚却是摇摇头:“汗阿玛,人家这是在庆祝呢,要是咱们上前倒是扰了他们的兴致。”

想着也是。

康熙揉了揉肩膀看着来路,声音都有些发虚了:“再坐车下去?”

太子和阿哥们齐齐抽了口气。

还没上马车呢,一个个的肚子就开始翻江倒海了。

胤禛丝毫不待见这马车。

他嫌弃地一撇头:“汗阿玛,咱们要不要索性走下去?”

兄弟们眼前一亮。

比起坐马车倒宁可走两步了。再说那中年人都能走,他们难不成还走不得了?

走到山脚下一行人都是大口大口喘气的。

其实走到半路一行人就后悔了,只是架不住道路狭窄,马车先行下去了,也只能硬着头皮撑到山脚。光是脚踩着平地上就泛起一阵酸麻,明儿个怕是有一番苦头要吃。其中年纪最小的五阿哥胤祺和六阿哥胤祚,半路上就被侍卫给抱起送了下来。

胤禛按了按小腿。

他的脑海里冒出一句话,下意识嘀咕出来:“果然要致富得先修路啊……”

旁人没听见。

站在胤禛旁边的太子胤礽将这一句话纳入耳中,他忍不住重复了一遍:“要致富先修路。”

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越是思考太子越觉得有道理。一路上他琢磨了一遍又一遍,回到宫里忍不住就向汗阿玛提出了这件事。

修缮京城时就发现道路上坐马车、货车的、骑马的以及步行的都混杂在一起,通行速度缓慢而且事故频频发生,顺天府衙门一天处理少则三五起,多则十余二十余起。规划之后堵塞情况好转了许多,可是问题犹在尚需要考虑解决。

更不要说外头的道路了。

官道尚有专人负责打理,至于寻常走的大道小道……半是官府督办的,半是百姓自己脚走出来的,大小长度和制造那都是随意而为之。

康熙叹了口气:“官道耗费资金巨大,哪里是一时半会能够铺设的?要是没新的技术出来还是难为了些。”

简而言之:没钱,没技术。

只是胤礽还有另外一个心思,他寻出两本折子。这是于成龙所献上来的:“京城至江南官道,多处高矮不平,破碎量多,每逢骤雨便积水塌陷,车辆难行——”

康熙看了眼还是有些疑惑。

太子胤礽咳嗽了一声,然后压低了声音:“儿臣想让格尔芬和阿尔吉善去修路。”

顿了顿,他又补充:“旁人不知道身份的那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