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姚主薄,快来,见证奇迹的一刻到了。”

姚春暖刚出现在田头,于宸就连忙招呼她过去了。

姚春暖好笑,“奇迹?还没开挖呢,你就那么相信会有奇迹?”

“当然。”于宸对这两亩地的期望很高,“废话不多说了,咱们开始吧。这第一锄,让大将军来。”他说着,给大将军递过来一把锄头。

听说要挖红薯,大将军等所有军屯的高层都来了,还有北境的秦老将军和霍少将军等客人们,后者是来看稀奇的。他们不知道这红薯是啥玩意儿,只知道是伊春军屯发现的新的粮食物种,茎块果实根叶都能吃,全身都是宝。而军屯高层的人挺重视,就跟着一道来了。

这两亩地的红薯被侍弄得很好,藤蔓长得很茂盛,蔓延了整整一片地。

现在他们需要藤蔓扦插,所以长得越茂盛越好,能得到更多的扦插的红薯藤。但等真正种植想要的时候,就不能这样了。藤蔓过于茂盛,会影响地里的红薯的果实的,毕竟营养都在藤蔓上,不好。

“早上我们吃的那盘青菜是不是就是这个叶子?”秦老将军辨认了一下问道。

于宸冲他竖起了大拇指,“秦老将军眼眼好,正是它。”于宸今早奢侈地掐了一篮子红薯尖,能尝到的只有军屯高层和北境的客人们。

“这红薯尖的味道还怪好的。”秦老将军咂巴了一下嘴道。

说话的空当,屯民们手脚麻利地地里的红薯藤都被收割好了,并且都剪成九寸的长短,垒在一起,然后被高高壮壮的屯民们搬走,搬去指定的沙田里种下。

大将军一锄头下去,翻出来的泥块里就有红薯。

这些挖出来的红薯,会两次被埋到疏松的水质土壤里,然后催芽,等长出了芽,再切片种进沙田里。这样能最大量地获得红薯种子。

大将军只象征性地动了动手,就交给屯民来挖了。专业的事就交给专业的人来做。

于宸站在田梗上叮咛,“小心点,别挖坏了。”挖坏了的红薯不好催芽。

秦老将军感叹,“这玩意可真高产啊。”这才挖了一分地吧?就挖出来一堆的红薯。

秦老将军掂量了其中一根的分量,估计着这一堆,估计有两百多斤?这玩意也太高产了吧?

一亩地,不得有两千多斤啊。加上它的藤蔓也可食用,嫩的部分人可以吃,老的部分,人嚼不动,可以喂猪喂马喂牛羊。两者加起来,亩产三千斤是一定的。

算出来这个数,秦老将军呼吸都急促了,他一把拉住大将军,急切地说道,“长风,这个红薯,你一定要给我们一些。”就算其他东西都不要,都放弃,只要带回去这个红薯,就是莫大的收获。

所有人都看向大将军,北境的客人怕大将军不答应。军屯这边的人怕他一下子许出去太多,特别是于宸,他很紧张,就怕大将军一下子给出去一半或者三分之一,如果真这样,他发誓他要当场表演晕厥。

大将军想了想说道,“行,到时给你们一百斤红薯,你们拿回去自己育种自己种。”

一百斤已经很多了,比起他们最初十来根的起点。他们只需要种上两轮,就能大面积大范围地种植了。

秦老将军和霍幍连忙道谢,“谢谢,太感谢了。”他们刚才已经知道军屯种植这些红薯时,开局也是很艰难的。他们一下子得了一百斤的红薯,比他们当初的情况好太多了。至少这一百斤的红薯,能让他们省下一轮的育种时间。

大将军知道挖坏的红薯,育种不容易,于是就做主拿了几根坏的去洗,然后分吧分吧地吃了。

所有尝过的人都纷纷表态,“这玩意味道怪好。甘甜脆爽。”

姚春暖笑道,“这玩意,生吃是一个味,熟了吃又是一个味。大家想不想试一试熟的红薯?”她想吃窑番薯了。

姚春暖这么一说,于宸就想起被她吃掉的那些个红薯,至今还痛心疾首呢。你说当初她要是没吃那些红薯,多留点种,他们何止只种两亩地啊。她吃掉的不是几根红薯,是几百斤啊。

其他人不知于宸的心痛,而是好奇姚春暖的话,“怎么试?挑一些挖坏的让人拿回去煮?”

“不用那么麻烦,咱们搭个窑子,就地解决。”在姚春暖看来,熟的红薯最好吃的是窑出来的,其次是放在火碳里烤熟的,味道最差的是煮熟的。

“行,那咱们就试试。”大将军拍板。

就现在看来,这次红薯的收获不会少,他们这些人,还不能吃上一点吗?

其他人也纷纷附和,他们所有人,除了姚主薄,都没吃熟的红薯呢,也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

姚春暖心情好,亲自动手垒了一个大土窑。因为人多,有些将领及大人们的随从手巧的,学着另垒了几个,然后都烧上火。

大家都不愿意走,都想看看这两亩地的红薯起出来,会有多少。

没多久,姚春暖吃上了窑番薯。

香糯甜软的窑番薯,将他们一个个都征服了。

等他们吃完,关于红薯的两亩地产量已经被统计出来了,红薯茎块是四千二百六下六斤。也就是说,一亩地的产出是两千一百多斤。

听到这个产量,在场的除了姚春暖,没有一个不吃惊的,真是好高的产量!比起稻谷小麦菽藜等大多数只有两三石的亩产量,红薯差不多是它们的十倍了。这红薯堪称神种,活人的神种!如果整个大梁都种上它,岂不是再也没有人会饿肚子?大家浮想连篇。

秦老将军和霍幍心里都很火热。

于宸看到了,为避免某些麻烦,他嘴里嘀咕道,“这三四千斤的红薯,还不知道能育出多少红薯苗来?”

据他们估计,一亩地需要一百斤红薯,这四千斤红薯,也只能种四十亩地,加上之前的红薯藤移栽扦插的部分,勉强能种上七十来亩地吧。

秦老将军对数字很敏感,听到这话,下意识就在心里算了起来。

七十多亩地,就按亩产两千斤算,等秋收时,那也是十四万斤,何况这亩产肯定是高于两千斤的,也就是说,保守估计,秋收时,他们光红薯这项就能收十二三万石以上。对了,他还没算上红薯藤的产量!

这还只是种了七十多亩地而已,而且还是种在称上是好田的沙地里,要是种上七百亩七千亩或者七万亩呢?那岂不是要收千万石,万万石的红薯?这么多的粮食,多少兵马招不到啊!

他这想法太理所当然了,首先,这红薯根本不可能一直保密,搞不好今年秋收之后,就会有一部分红薯流落到外面。要是老百姓能靠着这红薯果腹了,他们招兵反而会更艰难才对。

这些都是可以预见的,姚春暖也没想阻止。主要是比起后世,这里的老百姓们过得太苦了,很多人一家子从年头忙到年尾,也只是堪堪饿不死,可能一年都不知道肉味。每到灾年,为了一袋子半袋子粗粮,卖儿卖女的多了去了。只能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她只希望这红薯流传出去之后,能让老百姓们过得稍微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