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刘宇昆

时至今日,我发表的短篇小说已经超过130篇,从中挑选作品形成一部选集,从来都是一种有趣的经历:作品之间相互关联,把我在不同阶段着迷和关心的问题定格其中,像连续地层中的化石,横跨久远世代相互交流。

写作《生活的负担》时,我正担任商务律师,为一个特别复杂的税务案件提供咨询服务;而《爱的算法》是我担任大学助教后,打算编写自动回复学生邮件问题的程序时构思出来的;硅谷对于“大数据”和“量化自我”有种高高在上的信任,我跟朋友争论了一番之后,便有了《完美匹配》;而《真正的艺术家》是专门应《麻省理工评论》邀请所创作的,当时我还没学会在给定的字数内讲一个故事……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每一篇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一种内在,赋予表象不同层次的含义。大多数作品背后的故事,不管是好还是坏,读者是无法知晓的。

可是读者们也都有自己的故事,我所不知的故事。讲故事是一种合作的艺术,读者必须根据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来阅读书中字句、赋予人物生命、给予行为意义。

我们阅读一个故事的时间、地点、动机和方式决定了我们的反应。同一个故事,你或许被迫从中学课本阅读,或许在疲于应付了一天的办公室政治之后,从地铁的一本杂志上读到,这两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按照特定的文学传统为一批读者所写的故事,在另一批出发点不同的读者眼中也是大相径庭的。你阅读的每一个故事前都摆着你自己的人生经历,那些经历为每一个场景上色,为每一段对话添彩。

当作品通过翻译呈现出来,除了作者的故事、读者的故事和内容本身,还叠加了另一个层次:演绎。翻译是一种表演艺术,译者的再想象和再创作从本质上来讲,产生了新的内容——没错,一种从原文出发但准备驶向新疆域的文本,一种继承我原文基因但混合了译者经历和翻译时机的内容。

奇妙的是,一个故事在我意识容器的深处发芽,像杰克的豆茎一样,透过翻译的纯净天空蔓延生长,穿越你们忙碌生活和个人经历的迷雾,与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如魔法水晶一般奇妙的共同体验发生共鸣,最终附着在你意识的巨人城堡之上。

我写的故事跟你读的故事一样吗?不,当然不是。它们的区别就像撒到地上的平凡豆子和耸入天空的藤蔓尽头。可是在想象和共情的滋养下,藤蔓天梯连接了你我,我们共同讲述一个故事。

这才是我们需要的整个爱的算法。

这部选集包含了我最早被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和最近几年的三篇小说。我的老朋友和长期合作者耿辉,重新翻译了全部作品并赋予它们新生,对此我非常感激。我们俩的故事在这些作品中结合在了一起。

我还要感谢出版方中信出版集团以及编辑曹雪萍和穆爽,他们的努力工作和付出让这本书的出版成为可能。感谢“视觉共振”的书籍设计,以及潘若霓同学创作的富有想象力的插画。感谢郝景芳在百忙之中抽时间为我撰写前言。

最后感谢所有的读者、评论者和作者同仁,是你们启迪、鼓励我不断播下魔豆的种子。

2017年3月2日 于波士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