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 第六章 百奴依角(第2/3页)

小艇距岸已经很近了。百奴依角伸入海内约两英里,顶端有一个平缓的坡,小艇很容易从两岸的珊瑚间划进这个天然的小港湾里去。这片珊瑚礁五彩斑斓,曾一度有可能是澳大利亚南端的珊瑚礁带,令人生畏。它可以轻而易举地划破船底。说不准不列颠尼亚号船就是在这里给摧毁的。

邓肯号的乘客找了一片无比荒凉的沙滩顺利地上了岸。这周围悬崖峭壁,巉岩紧围着海岸,形成了一道六七丈高的天然屏障,若没有梯子和钩绳是爬不上去的。幸亏船长在半英里以外的南边发现了一个缺口。这是由于山基不牢,加上海水长期侵蚀,造成山崩而形成的。哥尼纳凡一行人穿过缺口,沿着一条陡坡攀爬。罗伯特像只小猫一样,第一个爬到顶峰。巴加内尔望尘莫及,感到羞愧,心想,自己一个40出头的壮汉,有两条长腿,竟然不如一个12岁的小孩。不过还好,至少少校还被甩在后面。麦克纳布斯总是常态不改,毫不在意。

不一会儿,大伙儿都聚集在岩顶了。放眼望去,只见一片辽阔的平原,灌木丛绿遍山野,无人开垦。哥尼纳凡爵士把它比作苏格兰低地中的荒谷,巴加内尔则说它更像法国布列塔尼亚半岛的瘠地。这一带海岸似乎无人居住,但在远处,依稀可见一些建筑物,显然是有人居住过,而且据推断,居住的应该是现代文明人,并非野蛮人。

“一个风磨!”罗伯特叫起来。

果然,3英里外,有一个风磨的风叶在微风中转动着。

“的确有一个风车在转,”巴加内尔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后说,“那风磨造型雅致,又很实用,看上去十分顺眼。”

“跟教堂的钟楼很相似。”海伦娜夫人说。

“是的,夫人,风磨磨的是肉体的粮食,教堂磨的是精神的粮食,从这个意义上讲,二者是相似的。”

“我们去风磨那边瞧瞧!”爵士说。

于是,大家一起朝那边走去。走了大约半小时后,来到了活树篱笆围成的农庄。这是一片新开垦的庄园,百草丛生的荒地已变成了良田,庄园里生机勃勃,气象万千。草原上可以见到三五成群的牛和马在吃草。周边栽有高大的洋槐树,这些树都是从袋鼠岛其他种植园运来的。接着是大片大片的金黄色麦穗和茂密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草场上堆满了一卷卷的果草。果园里果实累累,这果园既实惠又雅致,富有诗情画意,倘若园林诗人霍拉斯(2)见到了,一定会诗兴顿发,大加赞叹。庄园上处处是棚屋,布局合理。最后,还有一座简单而又舒适的住宅,屋脊上的风车被风吹得不停地转动,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

一个风磨的叶片在风中转动

就在这时,4只大狗突然汪汪地叫了起来,通报主人有客人光临。接着走出一位年过半百的男子,他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后面紧跟着5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和1位高大壮实的妇人,想必是那男子的妻子和儿子们。人们一望便知,这位长者是爱尔兰的海外移民。他在本国受够了苦难,所以远涉重洋,来此地求生存,谋幸福。

哥尼纳凡爵士一行人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及身份,已听到热忱欢迎他们的话了:

“啊,远方的客人们,欢迎你们光临培迪·欧穆尔家,深感荣幸。”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您应该是爱尔兰人吧?”哥尼纳凡握住那位移民的手问。

“以前是,现在是澳大利亚人了,”欧穆尔回答说,“诸位屋里请,不用问你们来自何方,请把这里当作是到自己的家吧。”

这样盛情的邀请是无法拒绝的。海伦娜夫人和玛丽·格兰特由欧穆尔大娘引着进到屋子里去,同时,几位健壮的孩子替男客人卸下武器。

这屋子是用粗木料横砌起来的,一楼有一间宽敞的大厅,通风明亮。涂有鲜丽颜色的墙壁边钉着几条长木凳,厅里摆有10来个凳子,两个橡木橱,橱里面摆着白色陶器和亮晶晶的锡壶,一张可舒舒服服坐下20个人的又宽又长的桌子,这些就是厅堂里的全部家具。这样结实的房子和家具与住在这房子里的几个健壮的大恰好相称。

午餐已摆在桌上了。中间是一盆热气腾腾的汤,两边放着烤牛肉和烤羊腿,周围摆有大盘大盘的橄榄、葡萄、柑橘。这是几道主要菜肴,另外还配搭其他各色小吃。主人夫妇都那么热情好客,桌上的摆设又那么引人入胜。桌子宽敞,菜肴丰盛,这样的盛情,若不坐下享用实在是不够礼貌。庄园里没有主仆之分,雇工和主人平等,同坐一张桌子用餐。培迪·欧穆尔指着客座对哥尼纳凡一行人说:

“我早就恭候诸位了。”

“您早就恭候着?”哥尼纳凡万分惊讶地问道。

“我们时时刻刻都恭候着凡是来到寒舍的人。”那爱尔兰人又说。

接着,全家主仆肃立,主人神情庄重地开始餐前祈祷,海伦娜夫人见主人这般虔诚笃信,深感佩服。哥尼纳凡爵士望了她一眼,她明白丈夫也有同感。

大家吃得十分开心,一边畅所欲言。苏格兰与爱尔兰唇齿相依,两地人手一握就是一家人。一条特威德河,不过几英寻宽,(3)河却把苏格兰和英格兰隔离得远远地,而20英里长的爱尔兰海峡虽把古喀里多尼亚和艾林(4)分开了,但两岛的人民彼此依然觉得近在咫尺。培迪·欧穆尔讲述了他自己的经历。他的历史也就是所有移民因本国贫困而远涉重洋的历史。有多少人背井离乡,跑到遥远的地方去碰运气,结果运气不佳,找到的还是窘困和灾祸。他们应该怨自己不聪明、懒惰、缺点多多。谁能节衣缩食、沉着稳重、坚韧不拔、善于生计、奋勇上进,谁就能获得成功。

培迪·欧穆尔就是成功者的榜样,当年他举家离开故土,带着家眷在澳洲的阿德莱德下船,然后来到这里。他放弃去当矿工,宁愿从事农业,在田间地头劳作。两个月后,他就开始经营这片农场,现在这农场发展良好。

当年,全南澳地区政府将土地划分为块,每块80英亩,作价让移民经营。一个勤劳的农民耕种这样一块地,除可养家糊口外,每年还可净节余80英镑。

培迪·欧穆尔的耕种经验丰富,善于持家。他通过耕种第一块地的盈利又买了几块地。在不到两年里,由一个爱尔兰的农民变成了农场主,从一个欧洲人的奴隶到自己当家作主,成为了主人。他家庭兴旺,农场也兴旺。现在,已拥有500英亩自己耕种过的熟地和500头牛羊。享受着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里才可能享受到的自由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