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第2/2页)

尚武的国家,无论氏族、国人还是庶人皆以战功为荣。

换句话说,西原国的氏族不出去欺负人就不错了,还敢上门找麻烦,不揍得你重新思考人生算他们输!

丛上到下的自信,由内而外的傲然,使得五城之辱牢记于心。

如今再遇挑衅,不需要郅玄开口,氏族们主动拧成一股绳,等原桃嫁去中都城,婚礼顺利结束,就是他们拔刀之时!

为此,远在西都城的范绪和栾会连檄文都已经写好,只等在空白处填上讨伐对象,马上就能对外宣读。

范绪擅长旁征博引,栾会行文沉博绝丽,两人通力合作,笔墨雄浑,字字如刀,文章读来震人心魄,令人拍案叫绝。

檄文写成,自然要送给郅玄过目。

郅玄看过之后只有一个想法,用最文明的字词组成最凶狠的语句,目标不被骂到吐血三升都是人类奇迹。

郅玄决定设立陪都修建驰道,消息瞒不住也无需隐瞒。赵颢和北安国氏族很快得知,商议之后给北安侯送去奏疏,联名奏禀此事。

赵颢身为北安国的卿,将来还会成为正卿。这就导致他和郅玄一样,不可能长期停留在草原。

只不过两人情况存在本质性差异,北安国的君位要由世子瑒继承,设陪都名不正言不顺,还将引发一系列问题,恐弊大于利。

慎重考虑之后,在递送的奏疏上,赵颢根本没提陪都一事,而是重点提及驰道。

常年领兵打仗加上政治智慧不俗,赵颢一眼看出修建驰道的意义。北安国氏族也是一样。

众人联名奏请,希望北安侯能允许修路。不求达到西原国的水平,至少能保证往来畅通,确保消息迅速传递,调军也更为便利。

道路畅通之后,国君能进一步稳固国内统治,氏族也能更好地掌控封地。对君权和臣权来说,两者都在增强,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双赢。

关于修路耗费的人力和物力,赵颢在奏疏中写得清楚明白,狄奴由草原出,物资和粮食由各氏族共同筹集。

不出钱就享受好处,世上没有这般道理,在北安国也是一样。何况由赵颢出人,不耗费各家奴隶,氏族们已经占了相当大的好处。

公子颢的要求十分合理,在朝堂上宣读,有意修路的家族都没有反对。

既然都不反对,北安侯直接拍板,各家有钱出钱有粮出粮,等钱粮到位直接开工。

在此期间,草原送来的狄奴陆续抵达。

看到一批批拉来的狄奴,上至北安侯世子瑒,下至北安国各卿大夫,无不倒吸一口凉气。

三次运回万人,据悉后面还有数批。

公子颢到底灭了多少狄部?该不会把草原上的狄人都扫了一遍吧?

事实上,赵颢送回大量狄人不是为了让众人吃惊,主要是为修路,其次是为赚钱。

和郅玄成婚后,赵颢学到不少生意经。

这些狄奴就是试水。

如果实验成功,赵颢就会撒手开干,为颢城开辟一条新的财路。

届时,草原上的部落摇身一变,都是等待收割的韭菜,俯拾即是的钱粮,岂不乐哉。

换成婚礼之前,谁都想不到公子颢会做出这般举动。

现如今,在郅玄的影响下,赵颢开始朝钱看,在铁血残暴的奴隶主道路上策马飞奔,再也不回头。

由于他的改变,北边的部落和更北边的野人注定要倒血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