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官职之争,吏部刑部,女帝宣见(第3/5页)

“吴郎中此言差矣。”

“陛下,许清宵虽确实年轻,可任贤不在龄,这天下也没有听说过越老就越有才能的吧?无非是熟能生巧。”

“臣觉得,许清宵有万古之才,绝不可能以常理来形,吏部员外郎倒也不是不行,若不是许清宵未上过战场,臣还希望如此大才来我兵部,莫说员外郎,即便是陛下给许清宵郎中之职,臣也愿意。”

这一刻,广平侯之声响起。

他们这些列侯,平日无需上朝,今日上朝就是为了给许清宵撑场面,也是为了给许清宵争职。

所有人都知道,许清宵任职之事,肯定会是一场争斗,故此他们过来,直接让列侯为许清宵争权。

也算是给他们看看自己的态度。

的确,随着广平侯开口,吴普沉默了,毕竟他不过是个郎中,从五品的官员,怎么敢跟广平侯争吵什么,双方不是一个量级啊。

然而这一刻,吏部有人出来了。

“臣,吏部侍郎,不敢苟同广平侯之言。”

“臣认为,吏部掌管大魏官员升迁,需要足够之经验,否则无论做对多少次,若升迁错一次,便会酿出大错,许清宵是有万古之才,但不适合吏部。”

“臣认为,礼部或工部合适,任职员外郎也不错,毕竟许清宵之才,臣等有所耳闻。”

这是吏部侍郎出面了,虽然他也比不过广平侯,但在朝堂上还是有资格说几句话的,尤其他还是吏部的官员。

说话自然分量足。

不过他也没有直接否定,而是给许清宵留了员外郎的职位,不过礼部和工部的员外郎就没什么作用了。

“去礼部和工部,岂不是显得大材小用?”

“臣不认同,吏部最好。”

“而且陛下既然开口,想来陛下也深思熟虑过,臣认同陛下之言。”

广平侯开口,武官的气势抖露出来了,一句话骂的礼部和工部有些不开心了,什么叫做来我礼部和工部显得大材小用?

你出门的规模,还有你身上的官袍,包括你家不是我们搞出来的?好家伙。

“臣等附议广平侯之言。”

当下,武官集团齐齐开口,除了国公等人不说话,其余武官都开口帮忙了。

去吏部好啊。

总不可能一直让儒官把控吧?

虽然不知道陛下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可这也算是一个警告,国公们心中冷笑,而儒官们却有些沉默。

也就在此时,终于位列文官最前的老者出声了。

“臣,吏部尚书,陈正儒见过陛下。”

“许清宵来吏部,此事有些不妥,还望陛下三思。”

陈正儒开口了,许清宵没有看去,但他知道到了这个级别开口,基本上女帝就要做出决定了。

当朝左丞相开口,这分量还是足够的,尤其还是吏部尚书,这就是一把手啊。

“不妥,不妥,老臣认为,许清宵适合去吏部。”

己方派出陈正儒,我方安国公也不可能坐视不管了,他往旁站了出来,语气平静,但态度也很明确。

就去吏部!

“好了。”

“许清宵的确有大才,去礼部与工部不妥,但去吏部的话,朕深思一番,也有些不妥。”

“这样,让许清宵去刑部吧。”

“张靖,刑部可有员外郎空缺?”

大魏女帝的声音响起,她打了个和场,但却将许清宵安排至刑部,一时之间众人都有些疑惑了。

实在不知道女帝这到底是想要做什么。

“陛下,臣在。”

“刑部尚未有空缺。”

张靖开口,显得恭恭敬敬,他是文臣,东明会的,与儒官武官不是一个势力。

所以他也有些好奇了,怎么把许清宵安排到他的部门?

这不是儒武相争吗?关我屁事?

张靖满是好奇,可这些好奇只能藏在心中。

“那主事可有?”

女帝继续问道。

“主事也无,但最近刑部的确缺人手,可以添加至一主事。”

张靖出声,他完全听得懂女帝是什么意思,先问员外郎有没有,这个可以说没有。

但随后问了一句主事,其实是一种迂回,员外郎或许真的有些不妥,但主事也差不多了,如果还说没有,那就是自讨苦吃。

“既如此,那许清宵便去刑部,任职从七品主事,三日内上任,诸位爱卿还有什么意见吗?”

女帝开口,充满威严的目光扫了一眼大殿。

当下声音响起。

“臣等无任何异议。”

从七品主事,听起来感觉不咋地,可实际上职位不小了。

六部,掌管大魏王朝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尤其是吏,户,刑这三个部门,更是实权部门,从七品的主事,也算是有一定权力。

再者许清宵这才不过是刚刚入朝啊。

上来就是主事,换做是其他人,估计就是去礼部和工部打打下手,熬点资历,当然也可以去其他部门打下手,毕竟杂工多点无所谓,分担点压力。

可上来就是主事,就有些不同,之前更是任职员外郎,这就更夸张了。

总而言之,这个结果大家都比较满意。

对于儒官来说,去刑部嘛,又不是什么特别好的地方。

对于武官来说,上来就是刑部主事,也算是还不错。

对于东明会来说,又增加了一名主事之职,也算是赚到了。

而对于礼部和工部来说,除了陛下以外,都他娘的是一群白眼狼。

“许清宵,朕命你为刑部主事,入都察院,为国效力,知晓吗?”

女帝之声再次响起,而许清宵拜道。

“多谢陛下,臣,定当为大魏,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许清宵开口,声音洪亮。

只这一句话响起,顿时之间让大殿众人惊讶,尤其是诸位儒官,更是忍不住看向许清宵。

因为这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些不一般。

“好,好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此句抄录下来,裱于贤云阁上。”

即便是大魏女帝,再听到这句话后,也有些动容,简简单单八个字,表达出臣子的极致,不错,不错。

“退朝。”

随着一道声音响起,众人纷纷离开,离开朝堂。

走出大殿后,儒官们时不时投来目光,看向许清宵。

虽然他们对许清宵有先天恶感,但许清宵之才华,让他们不得不赞叹,就方才在大殿当中随便说一句话,便是了不起的言语。

可惜,可惜,可惜啊,此等大才却不为他们所用,的确让他们感到可惜。

“清宵侄儿,如今你入了刑部,可要好好做,陛下让你去刑部,肯定是要重用你,好好把手头上的事情做好来,做仔细点,可别让人留了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