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求子(第3/3页)

薛侃被气狠了,连私下的事也一股脑倒了出来。彭泽说的没错,薛侃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如何敢妄言立太子的事?还不是他事先把奏折拿给在吏部当高官的好友看过,好友一力敦促薛侃交折子,还说等他递奏折后,张首辅也会帮他,薛侃这才放心上疏。

万万没想到,皇帝见了他的奏折后却大怒,先前说好声援的张首辅、彭泽一声不吭。薛侃以为张首辅、彭泽怕引火烧身,明哲保身乃人之常情,薛侃并没有怪好友,连被人刑讯时,也从未提及彭泽的名字。

直到今日见了彭泽,彭泽话里话外暗示他可以攀咬夏文谨,薛侃这才如梦初醒,原来,他一直被好友、张首辅利用了。

薛侃一眼都不想再看面前的人了,他指着牢门,冷漠道:“侍郎大人,多谢你今日为我送冬衣,但道不同不相为谋,请你出去吧。”

彭泽见薛侃蹬鼻子上脸,心里也来火了。他冷冷道了声“不知好歹”,用力甩袖出去了。

出去时,彭泽隐约听到牢狱中有窸窣声,一晃而过。彭泽以为是老鼠,他和薛侃谁都没有在意。

彭泽贵为正二品吏部侍郎,在朝堂中也是跺一跺脚地面就抖一抖的人物,自然带来了人手把守要道。但孙、曹二人才是主管此案的官差,对监狱的了解远超彭泽。孙应奎、曹汴本来是为防万一才留下来偷听,哪能想到,竟然听到了这么恐怖的内幕。

孙应奎、曹汴都快吓死了,连夜写了折子上报。他们不敢走正常流程上疏,要知道内阁只手遮天,全国各地官员的折子放上御案前,都要先经首辅过目。孙应奎、曹汴的折子要是落到首辅手里,那就等着脑袋搬家吧。

幸好皇帝也知道内阁权力太大,另外辟了一条道路牵制内阁。官员如果有急事,可以从左顺门上书,太监会直接把折子送到皇帝跟前。内阁、太监相互制衡,皇帝才能稳坐帝台。

皇帝因此看到了孙应奎、曹汴的折子。皇帝越看脸色越沉,张佐侍奉在一边,心里不住打鼓。

皇帝看完了,一言不发放下折子。张佐悄悄上前换茶,问:“皇上,您批了好一会折子了,要歇一歇吗?”

皇帝摆手,依然不说话。张佐明白了,放下茶盏,轻手轻脚告退。

皇帝想起几日前的事情,张敬恭给他拿来一份草稿,说夏文谨指使手下人拥立太子。剩下的话张敬恭没说,但皇帝是个十分多思多疑的人,皇帝忍不住想,他还春秋鼎盛,夏文谨却主张立太子,意欲何为?

皇帝越想越生气,张敬恭低着头,就像没发现皇帝的脸色一样开口,说皇帝可以按兵不动,等再过几日,看看会不会有人上呈奏折。

皇帝同意了,没有发作。等了几天,果然等来了一封相同的奏折。皇帝当时气狠了,下令将上疏之人逮入廷狱,狠狠审问。这几天皇帝怒气消散,渐渐觉得前几日之事有疑,结果刚好在今日,孙曹两人送来了偷听到的薛侃、彭泽谈话。

若说前几日皇帝发的是最表层的火,如今,才是真正动怒了。皇帝静静想了一会,叫张佐进来,说:“传陆珩进宫。”

作者有话说:

皇帝:我真生气了,你们完了。

***

朕惟阴所以相阳,若地之承天者也。夫为妻纲,妇道曰敬顺而已矣。元配既早失,乃因助祀不可无人,列御不可无统,遂推张氏为皇后。恩礼之所加遇,时甚近。乃多不思顺,不敬不逊屡者,正以恩待。昨又侮肆不悛,视朕若何。如此之妇,焉克承乾?今退闻退所,收其皇后册宝,天下并停笺,如敕奉行。——《明世宗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