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第2/2页)

他在写信时还挺忐忑的,倘若姜显真做了端门太守,便意味着这郇州近一半的地界都姓姜了。

从穿过来开始,姜舒一直都只想平静安稳地过好自己的日子,只是为了保护家人性命安危,才不得不接手密阳,做了兴郡太守,之后又被无形的历史浪潮推动着,不知不觉走到了这个位置。

平常尚不觉得,如今翻开地图宏观一看,才发觉自己早已经站到了风口浪尖,往前是烽火狼烟之路,往后是家国必守之地,他完全没有后退的余地。

既然没有退路,那就继续往前吧!

姜舒将信纸折起,放进了信封,长叹了一口气。

起码现在他还有路可走,未来的事情还是交给未来的他抉择吧。

命人将信件送去巽阳郡府,姜舒随即抽出新纸,草拟上表朝廷的奏章文书。

之前几次打胜仗,送往朝廷的文书都是由姜恪帮忙代写,但姜舒心想自己好歹也是太守了,总不能一直麻烦老父亲在中间周旋,于是这次便打算自己写封奏章。

想法很美好,写起来却相当困难。

花了近一个时辰,他才写出一份潦草的上奏文书。

姜舒自己读了两遍,然后认命地拿着文书去了隔壁,请他的万能郡丞帮忙修改。

“此处不该这么写。”谢愔不客气地指出问题。

姜舒扫了眼,发现他所指的是自己对攻城战难易程度的描述。

他记得张子房之前所说的“藏拙”观点,故而刻意将攻城战描述得十分艰辛——他们损失了众多兵械,遇到了许多障碍,和匈奴纠缠许久,最后非常艰险地胜利了。

“莫非我写得还不够困难?”

谢愔抬头看着他道:“此战我们赢得轰烈,过路商队皆知,你不必刻意掩饰,否则待事情真相传到南边,朝廷恐怕会疑心你隐瞒实力是否另有所图。”

姜舒恍然大悟,道:“确实,我疏忽了这点,亏有谢兄提点。”

谢愔摇摇头,将文书递给他:“只此一处,其余不必修改。”

姜舒接过文书,问:“那我就如实上奏?”

“夸大些功劳也无碍,”谢愔建议道,“此战步将军之名已传出,如今正是他培养声望之际,他出身庶族,唯有声名大振,才可脱出人群,为朝廷所重视。”

姜舒点点头,感觉自己受到了教诲。

的确,当下时人多好养望,虽说是培养虚名,但不得不承认,这虚名有时候就是这般重要。

有名望之人,即便隐居山野都有人时常惦念着请他出去做官,无名气之人,纵使身怀国士之才,但凡出身差点,就鲜少有人愿意多看一眼。

先前白兰陉之战,步惊云所得奖赏甚少,不就是因为他没有名气,且出身低微吗?

“谢兄所言正是。”姜舒认真收下指导,“我会再做修改。”

话落,他正准备起身回去,谢愔忽而转开话题道:“有件事,我很好奇。”

“什么?”

谢愔往他的杯中添了些热水,不紧不慢问:“昨日,若真要殊弟来定,会选谁坐于那席?”

姜舒一愣,没想到他会突然问起这个,顿了两秒回道:“那自然是谢兄。”

“当真?”

“嗯。”姜舒应得真心实意,“以谢兄之才,屈居此地辅佐我已是亏待,我怎可在这等事情上再委屈你?”

谢愔与他纯澈的目光相对,不禁心中微动,旋即收敛视线道:“你这份心我知晓,不过若再有下次,还是以大局为重,不必过多顾及我的感受。”

姜舒思索了一下他的意思,问:“是因为你我本就在一条线上,而荀都尉却是来客?”

谢愔点头:“不错。”

姜舒以为他在教导自己下回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应对,便认真地应答:“我知晓了,多谢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