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烽火不熄(第2/3页)

不愧是大哥身边的人,文人武将都那么厉害,这次见识了赵子龙的能耐,回头就可以让他连其他营里的兵一起练着。

纪灵那个愣头青做事没个章程,让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命令就不知道要干什么,正好现在赵子龙军功也有了,回头让他拉着纪灵把整个南阳的军队都整顿一遍才好。

刘宠个老东西还觉得他欺压百姓,他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这老东西能吗?

刘宠脸红脖子粗,奈何如今身为阶下囚,再怎么恼火也只能忍着,“袁公路,你别高兴太早,天下终究还是我们刘氏的天下,你再嚣张下去,天下诸侯迟早群起而攻之。”

“他们有本事就来打呀,看看最后害怕的是谁。”袁术笑的肆意,嚣张起来极其拉仇恨,“天下是刘氏的天下,又不是你刘宠的天下,你觉得陛下知道你率兵攻打郡县之后会罚你还是罚我?”

“你!”刘宠猛地握紧拳头,咬牙切齿说不出话。

袁术在牢里待了一会儿可谓是神清气爽,只是心情好归心情好,这牢里的味道实在难闻,左右已经把人气个半死,这一趟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完成,也没必要再让自己受罪。

一行人走出大牢,杨弘快走几步跟上去,压低了声音小声问道,“主公,这陈王到底要怎么处置?”

他们大老远从南阳赶过来,可不只是为了挤兑陈王,人已经抓了,不能一直管着,是杀是留是放总得有个安排。

袁术眯着眼睛看着天边的晚霞,眨了眨眼睛看上去显得人畜无害,只是说出的话却和他的模样完全不搭边,“造反乃是死罪,王子犯法庶民同罪,更何况刘宠是个有前科的诸侯王,当然是依法处置。”

具体律令他记不清,但是造反是死罪这一条他还是知道的,“刘宠怎么说也是个王爷,为了他们老刘家的面子,大不了给他加块遮羞布,说他在讨贼的时候战死就行。”

前不久兖州那位州牧刘岱不就是和黑山贼干仗的时候死在战场上了吗,过两天看看陈国附近有没有流窜的贼寇,到时候让子龙带兵去围剿,大不了到时候把功劳给刘宠,他们家子龙还不至于和一个死人抢功劳。

杨弘点头领命,朝阎象使了个眼色,然后拉着赵云去旁边商量怎么操作。

他们说话声音不大,但是却并没有刻意避开人,豫州治中只恨不得自己没有长耳朵,这是他能听的事情吗,几位商量这种要命的事情时能不能防着点外人,也就不说隔墙有耳了,他这么大一个大活人在这儿站着,不能看他不敢出声就当他不存在。

豫州治中欲哭无泪,他是倒了八辈子霉才到豫州当官,早知道豫州会是这么个鬼样子,他就是在家种田也不会应官府的征召,太欺负人了。

都说豫州是个好地方,不在这儿当官的话,这儿的确是个好地方。

大禹分九州,洛阳一带为豫州,以豫州为天下之中,只是洛阳城乃是都城,慢慢的就把洛阳从豫州拎出来成立河南郡,和河东、河内一起归司隶管,洛阳城不归豫州了不打紧,这地方离洛阳近,便成了朝廷安置王公贵族的首选之地。

只郡级的封国就有四个,像汝南那样的人口大郡,因为位置太重要,人口又多,分给哪个诸侯王都可能让对方在短时间内积蓄起足以和朝廷抗衡的实力,所以没有设置郡级封国,但是汝南境内的县级侯国却足足有十六个。

豫州境内有那么多刘姓宗亲已经很难治理,偏偏这地方不只有刘姓宗亲,还聚集了天底下最多的名门望族,各个家族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每家都有几个在京城身居高位,在这儿当官不是当官,是给人当孙子。

如果有人犯事儿,官府去他家里抓人,那家正好有人在朝廷当司徒,还有不少子弟在大汉各地当刺史啦、太守啦、别驾啦、治中啦等各种官,家里关系网那么大,谁敢去人家家里抓人?

这抓的不是人,得罪的是一整个家族,葬送的是自己仕途。

年轻的豫州治中无声叹了口气,他本来还想着任期满了就赶紧卸任回老家,现在看来,别说卸任了,想走出谯县都难,袁公路让他听到这些,不就是逼着他表态效忠吗。

当然也可以表态不效忠,不过那样的话,他可能就是下一个陈王刘宠,在死后跑去讨贼平乱战死沙场,名声有了,命也没了。

他怎么就那么命苦呢?

说起豫州如今这位治中大人的经历,那可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他姓裴名潜,字文行,出身河东裴氏,当初年轻不懂事,没有听家里人的劝一起去荆州避难,而是凭着一腔孤勇到了洛阳,再然后,就被派豫州当治中了。

他裴文行没什么大本事,但是大小也算个才子,河东裴氏不是什么大家族,给他谋个官职也不算难事,正好当时豫州缺人,他这个没当几年官的年轻人就阴差阳错做到了一州治中的位子。

在灵帝重新在各州任命州牧之时,豫州是最初四个有州牧的州之一,第一任豫州牧是黄琬,在此之前,豫州刺史正是当今司徒王允。

王刺史因为不肯贿赂宦官而被罢免,直到何进掌权才又起复,黄琬在豫州的时候讨贼平乱威名大震,政绩乃是天下人的表率,然后就因为太出彩,只当了一年多的豫州牧就被调回京城当司徒去了。

黄琬被董卓调回京城,又派孔伷来豫州做刺史,这孔伷吧,他只善于清谈,对政事军务全都两眼一摸瞎,至于为什么能当刺史,只是因为名声传到了董卓耳中,董卓觉得这人名声好就一定能当好官,也不看他以前有没有理政经验,直接把人放出去当了豫州一把手。

这年头当官最看重的不是本事,是名声,举孝廉可以很快进入仕途,但是比举孝廉更快的法子就是找个名士对自己品评一番,只要名声打出去,当官儿的事儿就稳了。

当今天下,最有名的品评便是名士许劭的月旦评。

不过这个法子仅限于有门路又有点真本事的人,毕竟名士也要爱惜羽毛,万一他们品评的人将来被人扒出来哪儿哪儿有问题,他们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孔伷就是一个被名士品评过的幸运儿,品评他的名士符融年轻时在太学读书,是“八俊”之一的李膺的学生,被李膺连着夸了好些次很快名声鹊起,不过这人自己不当官,他只推荐别人当官,被他点评过的士人,无一例外仕途都很顺利。

如果天下太平,孔伷在豫州当刺史也就算了,架不住那时候正好天下大乱,豫州的黄巾贼盘踞在汝南、颍川一带,何仪、刘辟、黄邵、何曼等黄巾军渠帅每个人手底下都有好几万的乱军,打家劫舍啥都干,折腾的豫州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