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年(第3/5页)

原来是四叔家两口子。在当地,入赘的儿子也算是“嫁出去”了。

四叔两口子先到王氏面前喊了声“娘”,将年礼递与她。王氏也不推脱,大方接过了指着草墩让坐。

四叔倒是撩起长袍就坐下了,只四婶定眼瞧了瞧那蒙了个补丁套子的草墩,眼神闪了闪,也不坐,只四处打量。

其实是她多虑了,王氏自来是个讲究的,这些草墩套子虽打了补丁,但都没几日就得清洗一次的。更不消说二十九那日又洗过一次,三十晚上才套上的,还散发着淡淡的皂角味呢……当然,小江春端来的苦茶水她也是没碰的。

江春:看你待会儿吃饭不!

王氏估计是已习惯了四媳妇儿的脾气了,也不与她费工夫,只与四儿不咸不淡地问了几句“亲家身子可好”“屋里头可忙”“最近做些什么营生”的话题。

倒是四叔道:“阿嬷咱家盖新屋你怎也不告我一声?我也好家来帮几日忙。现今可是整理好了的?不知哪日搬家?”

“我也是怕你家里事儿忙,就没去打扰你们了,只消你们叫上亲家初八那日来吃顿酒就成了……整理还来不及哩,屋里头光秃秃的,也无甚好看的。”看王氏的样子是兴致不高。

倒是那四婶,不出气儿的干站了半日,也无人与她说句话,只得自个儿无趣地出门去,到新屋前看了看。见是两层的青砖瓦房(地下室没看见),用厚棉纸糊了窗户,外头瞧着有两分气派,推开堂屋门进去一瞧,却是除了青砖地板和墙面,连只苍蝇也无……看得她撇了撇嘴。

两头叙话差不多了,王氏造了饭,喊来大儿一家和江老伯,不咸不淡地吃完了午食。

江春本以为吃了午食就要家去的两人,却是眼见着大哥两口子出门去了,四叔挪着坐到江老伯面前去,磨磨蹭蹭半日方说明来意。

“阿爹阿嬷,前头春娇爹娘做工亏了好大笔钱,去年做的工钱又还没到手,这年都要紧巴巴过呢,恰逢她那小妹子瞧好了人家,这二月就要办的婚事了,现今嫁妆还备不出来……我想着阿嬷你们可能先借我们点银子使使?待我家结到工钱了再还你们?”

原来是借钱给小姨子办嫁妆。

王氏不出气儿,只江老伯问:“你们打算借多少?”

四叔还未说话呢,四婶终于开口说了进门来的第一句话:“能有的话就借五十两吧,待拿了工钱不出两年,我爹娘定会还你家的。”

王氏听得眉头一跳,这五十两可不是小数目,别说江家几个娃儿要进学,拿不出这多余钱来。就是有,也不是这么轻松借出去的。就冲她俩张口闭口“你家”“我家”的,王氏就不乐意借!

再说了,又不是甚了不得的急事,非得等着银钱救急呢,就小姨子办嫁妆,十两银子顶破天了,还狮子大开口五十两……这分明就是来挖自己老两口棺材本的!

江老伯斟酌着道:“五十两这多我们却是没有的,你晓得家里这几年也没几文余钱,只今年还稍微攒下了几文……”

“我三十那日见着姑妈哩,她道咱家现今盖了青砖大瓦房,可气派了,还给了表哥五两银子哩,既是有这钱,阿爹阿嬷就该借我们些使使,又不是不还……这亲娘母的,外人都给了,莫非是我连外人都不如……”四叔又补充道。

眼见老两口不接话,四叔又道:“阿爹也莫与我装穷叫苦,江家得了贵人的眼,姑妈都与我说了。我这私下想着百两千两的自是有的,我们也不多要,只你们拔根汗毛下来就够我们花造的了……难不成我上门去了就不是你们的儿子了?我自是要与三个兄弟一样的,想当年若是我不去上门,留家里还得与他们分家产嘞,现今我去了他们自是要多看顾我两分的……”

四叔叹了口气,皱着眉头,拿出一副忆苦思甜的样子来道:“唉,当年要是咱江家也有两分家底,能让我讨得起媳妇来,我也不消去给别人做半子了!”

他不提江大玉还好,这开口闭口姑妈这姑妈那的,王氏都要炸了!自己这好儿子真是长本事了,也不问青红皂白,只跟那老货比着来,也不想想她那五两是怎从江家身上薅去的……

更何况他还有脸提上门?当初是哪个要死要活非闹着要入赘李家的?现今提起来怎还一副爹娘对他不住的语气?他还敢与家里三兄弟比着来?家里三个儿子任打任骂地伺候他老两口,她指东绝不往西的,就是三个媳妇儿也是被她调|教得勤快苦干的。他可好,才说借不了那多呢,就开始指桑骂槐了,就这四媳妇她也是不敢多说半句的……就这样他还敢与兄弟比?

王氏越想越气,胸口气得生疼!

江老伯亦是看出了他是来挖棺材本的,这钱就是有借无还的了,更加打定了主意不给的。只道多的没有,自家还得打两件家具,春儿几个也要进学,只拿得出十两来。

想那李家岂是缺十两银子的人家?一听两老宁愿花钱给丫头片子读书,也不舍得“借”给亲儿子,那行,不给借我就走。

只见李春娇拽了四叔一把,自己不管不顾就往大门去了,四叔忙拉她不住,也赌气不愿与爹娘多说话,只对着他们随便招呼了声就追出去。

王氏:……这还是自己的儿子吗?可怜自己劳苦半辈子,倒是给李家养了个全心全意孝敬李氏门中的“好儿子”……王氏好生怄了一大口气,又将那大姑姐恨上几分。

晚间儿子儿媳们家来了,两老口也只字未提白日间的事,众人自是不知的,倒是避免了一场口舌。

初三这一日,江家的年就算过完了。吃过早食,江家几个大人都挑上空桶,去蛇水弯采蛤|蟆籽了,只留三个小的看家。

江老大一家四口,则是提上比其他两家皆重的节礼往苏家塘去了。

因外婆苏氏一生也只生养得一子一女,别人家皆是几个姑娘姑爷的家来,热闹不断,自家却是冷冷清清,再加上儿媳又不在了,这年也是过得分外冷清。

见得他们四人回来,自是大喜过望的,忙着将人喊进来。她一边对江春又亲又抱的,一边使着高老头去村头割肉打酒。

因着年轻得力的女主人没了,高家的院子也失了以前的整齐有序,苏氏年纪大了,有时候记性不好,物什哪儿使了就忘在哪儿,将个院子堆得只留一条大门至堂屋的路。

江春争着下地,去帮外婆将锄头镰刀砍刀等锋利的农具收拾了,又把用不着的旧背篓破锅烂盆的捡了用麻袋装了,待会儿走时正好顺路提去扔了,才想起还没见着高力呢……不止高力,就是高平和舅舅也没见着呢。

外婆见她东张西望的样子,就晓得是找高力呢,勉强笑着道:“你舅舅领着平哥儿力哥儿两个去刘家村了,怕是要吃过晚食才会家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