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第2/5页)

一桌五个小孩,半碗米饭不要一点菜,浇满了酸菜春笋炖五花肉的汤汁,拌匀了之后小孩大口大口自己舀着吃,很快米饭就吃完了。

往常半碗饭都要追着吃还吃不完,现在自己动手很快就吃完,还嘚瑟的和同桌的小孩炫耀:“我吃完了!”

“我也要汤汁拌饭!”

“妈妈我也要!”

“我也要拌一拌!”

小孩攀比虽然很幼稚,但是家长们还是很高兴,纷纷动作麻利的给拌上了,不一会跑了一下午的小孩们吃饱喝足后就昏昏欲睡了。

蓝瑜这桌都是大男人,一人一大碗饭,很快就把桌上的菜全部清空。

没一会孙大娘端着一盘拌李子过来,放到桌子上道:“就剩最后这一点了。”

阙淦桦和顾凯看到就条件反射的牙酸,口水直流,但是又忍不住再吃一个。

就一个。

对,尝一下加了辣椒,盐和糖的三月李是什么味道。

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拍碎的三月李用少许盐稍微腌制一下,然后加入糖和辣椒粉,上面盖上盖子用力摇匀就可以直接吃了。

脆爽酸辣还带着一点甜的口感很特别,而且对比直接吃,酸味消失了大半, 糖也去掉了一点辣度,就感觉三种调料缺一不少。

“我明天去看看屋后的李子能不能摘了。”孙大娘眯着眼道,“你们今天在南边歪脖子李子树摘的三月李已经被游客们抢完了,钱明天统计好了分给你们。”

蓝瑜:“……”

总有一种游客来了之后,自己不是村里团宠的感觉。

阙淦桦和顾凯吃了好几个,牙齿又有点酸,立刻停嘴,听到孙大娘这话还很开心,卖掉了好啊,不然他们忍不住再吃一个。

倒是严琼,一口一个吃得开心,还问蓝瑜:“我从没想到李子还能这样吃。”

蓝瑜:“因为太酸了,直接吃肯定不好吃,就想方设法的把他们弄好吃。”

严琼想了一下,笑道:“也是。”

孙大娘见蓝瑜一口一个拌李子吃得开心,笑眯眯的去端了一盘青团过来,“今年天气热,白头公也冒得早,村部后面那片地满地都是,下午我们几个闲着就去摘了好多,做了点白头公粄,知道你们年轻人把这些叫做青团,我们学着网上的做法做了豆沙,紫薯馅和咸蛋黄,火腿馅的的白头公粄,不,青团。”

盘子上放着十来个青团,对比网上的一些照片,颜色比较厚实,没有那种透明感,而且比较硬,应该是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差不多。

如果糯米粉的比例多,青团就会比较软糯,也粘牙;粘米粉多了,青团就比较硬,口感比较扎实。

蓝瑜拿起一个白头公粄,一口就是一半,这个刚好是火腿馅,咸口的。

其他人也纷纷伸手,就和开盲盒一样看下吃到的是什么口味的。

见蓝瑜这边吃得开心,刚好那边有游客询问青团还有没有卖,孙大娘直接大嗓门回答:“还有的,说完就急匆匆的跑去给游客打包了。”

胡巍按照孙大娘的方言音译搜索【白头公】,出来的却是药材,还是根部入药的药材,找到的名字也应该是白头翁。

“白头公是方言的叫法,一般叫做清明草,中文学名鼠麴草。草上有一层白毛,摸起来绵绵的,所以被我这边的人们叫做白头公,也有药用价值,清明的时候最多,还会开出嫩黄色的小花,长得不高,田间地头或者山坡上很多。”蓝瑜解释道。

“我这边不怎么流行青团,一般就是白头公煮熟了加入糯米粉,盐或者糖一起揉搓成面团,加点粘米粉预防太软,然后揪成剂子,团成团微微压扁上锅蒸熟就可以吃了。”蓝瑜又加了一个,这一个是甜口的额,紫薯馅的。“最多就和苎叶粄一样包入其他馅料,不过春天大家都懒得弄,直接做成粄吃。”

蓝瑜几人把青团都吃完了,还顺便吧桌子上的碗筷都收拾了,孙大娘几人还在卖青团。

蓝瑜不由得咋舌,婶娘们这是摘了多少白头公,又做了多少青团啊。

打开手机,果不其然,朋友圈都是吃到了青团的炫耀,一个林家村客户交流群里更是疯狂刷屏。

在村子里的游客一边吃一边发图,诱惑群里没有来的其他人,一个个嗷嗷叫着这就飞奔过来,还有求代购的,不过被群主拒绝了。

群主是林建国,周姐的老公,腰不好,因为比较会摆弄手机电脑就当了这个群主,拒绝了代购的要求后立刻很实诚的科普他们的青团什么添加物都没有,天气不热能够放四五天,天气热只能放两天,快递或者代购不得行。

不过很快,林建国就上传了从游客的朋友圈里翻出来的照片,上面能够清楚的看到林家村各处密密麻麻生长的白头公,告诉群里的游客不要着急,一直到清明后,都还会有青团售卖。

很快群主就被游客们的谢谢淹没,然后村里的游客再次炫耀起了刚买到的三月李,凉拌和完整的都有,群里掀起新一轮的求购。

晚上八点整,蓝瑜收到村长的电话,说是他们今天掰的野竹笋和茶耳,茶泡果都没了,也许是朋友圈宣传到位,一些比较近的游客开车冲到林家村,把剩下的青团和还没收起来的野竹笋,春笋之类的全都包圆了。

茶耳和茶泡果留了一些给村里的小孩,其他都被游客你一斤我半斤买了,毕竟这两样都是季节性的东西,过了这茬就没了,更何况是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有的甚至不知道还有茶耳,茶泡果这种东西。

好不好吃先不论,稀有少见我不认识听说能吃,我就买一斤尝尝。

要不是茶叶是生的,估计也得包圆。

不过追着村长和村里的村干部询问是否能够预定茶叶的游客还是很多的,村长临时和村干部开了一个会,清明的采茶活动就敲下去了。

不过采茶和村里采摘野菜,挖笋不一样,要去山里,很多游客都是第一次去,方方面面都要照顾到,和今天蓝瑜带着严琼阙淦桦他们不一样,要考虑的方面会更多。

村里加班对账,晚上几人就收到了下午的工资,合起来也有小五百。

蓝瑜挑眉:“你们到底掰了多少野竹笋!”

胡巍回忆:“我就掰了五筐,关桐,阙淦桦和顾凯三个比我多三筐,去找你和严琼之前,大勇叔已经带着人把野竹笋运回去好几趟了。”

蓝瑜眼角微微抽搐,看来提前运回去的野竹笋已经被叔伯们先处理了,不然他们现在还在处理。

“你们牛……”蓝瑜最后只能扶额伸出大拇指夸奖他们。

阙淦桦从身后的奢侈品购物袋里掏出一个洗干净泥土还带着壳的没有冒土的春笋,双眼冒光的看着蓝瑜:“语数生,地物化应该可以吃竹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