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足够让人吃饱的狗粮!(第2/3页)

当外界都在关注《数学新进展》的下一期,想知道具体发表了什么论文时,一篇刊登在《中华医学院——免疫学》杂志上有关‘IL-1α蛋白机制作用’的医学论文,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的波澜,哪怕论文第一作者的名字是‘赵奕’。

连看了论文的医学界人士,都觉得赵奕已非彼赵奕,只是名字重复了而已。

这很正常。

赵奕的名字并不特殊,重名率说是最高,但同样名字的人还是不少的。

另外,数学天才赵奕,和医学界有关吗?

好像有……

一些人想到了赵奕发表的,有关“人体免疫在心肌炎中的作用机制”猜想。

但是,猜想是猜想,研究是研究。

一个医学研究领域外的人士,可能研究天赋惊人,能发表出靠思考得出的过程机制猜想,可真正涉及到研究的时候,需要做一个个实验去论证,就很需要专业知识和能力了。

当然了。

还是有很多人知道,此赵奕就是彼赵奕。

这些人都惊讶于‘赵奕实验室’独自完成了项目,也包括研究所的所长阎学林,以及研究所里的好多研究员。

他们不只是感到惊讶,还有一些羡慕、嫉妒……恨。

钱啊!

赵奕实验室就是研究所的超级八卦,想当初赵奕想挖人到自己的实验室时,几乎没有得到任何人的响应,就只是张薇碍于情面和私交,才同意到赵奕实验室帮忙。

现在赵奕实验可是完成了研究所的太监项目,他们还只花费了不到一个月时间,速度快到令所有人惊讶。

同时,他们没有花费多少研究经费。

所以研究经费肯定有大量的结余,有些人感兴趣的到财务看了一眼,就看到大笔的转账记录……

赵奕靠这个项目一口今儿入账几十万。

张薇也不吝啬对其他人说拿到了两万奖金,至于没有拿到奖金的刘成杰则被忽略了。

不管怎么说,赵奕靠这个项目拿到了几十万。

这就是羡慕嫉妒恨的地方。

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可都是拿着国家的死工资,他们为了手里的项目,需要不断地和财务打交道,打各种报表去申报项目经费,因为有的经费不能报销,有时候还不得不自掏腰包。

当然了,如果能力足够强,项目结算足够多,也可以申报好多额外开销,但大部分人只会出现经费不够的情况,而就项目经费有结余,最终结算还是要被回收过去。

换句话说……

不管他们是做什么项目,做的好还是不好,和拿到多少钱关系非常的小。

赵奕成为了研究所里第一个靠项目经费收入几十万的人,最少明面上是这样的,他是以正规的方式把钱放进自己的腰包。

所以说……

“那些研究所里太监的项目也很好啊!”

“虽然研究经费不足,但只要能完成剩余的经费,都属于自己……”

“实在太有诱惑力了,我一年的工资才十几万,一年能完成的太监项目,哪怕多几万块钱也行啊!”

最后一句话是戴天庆说的,他当然只是开玩笑。

赵奕则认真点头,“确实啊,所以我才会接这些没完成的项目。好像剩余的还有十几个呀,老戴,你不考虑一下吗?”

戴天庆马上摇头。

所里的人确实对赵奕做个项目,拿到了几十万十分羡慕,但他们更加明白什么叫做太监的项目,不是运气爆棚、机缘巧合的情况下,项目经费肯定是不够的,申请这种项目最后的结果,就是经费不够不得不停下来,给自己的研究工作履历,画上个污点。

赵奕和戴天庆聊了两句,就和张薇一起去了所长办公室,准备申请第二个项目。

阎学林对赵奕实验室快速完成项目,同样是感觉怪怪的,他最初是觉得让赵奕申请‘太监项目’,给他练练手,让他学习一下也挺好。

赵奕可是未来生物医学研究所的重量级研究员。

这就是投资未来。

结果谈未来还很早,赵奕就快速完成了项目。

阎学林都不知道该做出什么反应,也只能让赵奕实验室去申请下一个项目。

当然,还是太监项目。

……

赵奕在生物医学研究所待了有一个上午,主要还是处理一下实验室项目的事情,顺带帮着申请了几个实验设备。

相比其他实验室来说,赵奕实验室的设备有些惨淡,连个超高精度的显微镜都没有。

但类似的设备都是非常昂贵的,阎学林也不可能直接就同意添置设备,因为确切的来说,赵奕实验室还没有正式的研究员。

他的话是这样的,“现在先这样。等你们实验室什么时候,完成下一个项目,我再考虑给你们申请购置设备。”

他觉得这个时间会很长。

最少两、三年吧?

到时候会是什么情况不好说,但只要赵奕担任了正式的研究员,能独自负责研究大型项目,研究所为他建立一个完善的实验室,也就非常值得了。

阎学林还是批了几个小设备,总计花费几万块钱,让实验室的设备有了小小的提升。

赵奕回去以后,事情又找上门来。

陶哲轩。

陶哲轩直接打电话过来,对于赵奕的三震颤波形图论文很惊讶,“你的研究很厉害呀,说明了三维震颤波形图,拥有更多孪生素数界的原因。”

“我觉得你不应该发表出来,应该继续深入研究。”

“没关系。”

赵奕不在意地说道,“我的研究已经有结果了,三维震颤波形图只是个猜想,除非能证明黎曼猜想,所以,哪怕和孪生素数有关,也说明不了什么。”

陶哲轩笑道,“还记得数学家大会吗?我和你说,我正打算研究孪生素数,一直都没有找到突破点。看来我要从你的三维震颤波形图开始了。”

赵奕回了两个字,“加油!”

等回到了宿舍里,赵奕和陶哲轩利用网络进行联系,他也知道了陶哲轩打来电话的原因——

算法。

之前陶哲轩发来了和数字压缩技术有关的文件,就是希望他能提供一个好的算法,来解决新的数字压缩技术的问题。

其他问题,陶哲轩已经解决了。

赵奕听罢感觉很不好意思,因为他对那个文件根本就没仔细看,甚至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内容。

他都快忘了这件事儿。

如果陶哲轩打电话过来,估计再想起来还要看系统任务才知道。

对啊!

还有系统任务!

赵奕说道,“我之前在研究数学,现在闲下来了,有时间就会看看,你应该不着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