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山中

从颜安格视野里消失的司空炬,其实离她并不远,他就和他的团队隐居在蜀都西面六七十千米外以幽深著名的青池山。团队共有六个成员,除了司空炬和陈亦然之外,还有三个做程序的和一个搞硬件的。行政、后勤、管理的事司空炬则自己承担了起来。当然,做饭、打扫等家务活儿,都是在当地请的山民。

团队的目标,是研发能够对人的大脑进行直接阅读的读心术——根据其实现路径,产品被定名为“脑电波阅读器”。

司空炬选定这个地方,是因为其清幽无比。他明白自己要搞的事非同寻常,在蜀都这样一个紫陌红尘之地是干不出来的,非得让心完全静下来不可。这座名为青池的大山,峭壁悬岩,一路飞瀑流泉。司空炬上大学时,曾来这里旅游过,印象极为深刻。站在飞湍的瀑布旁边,水珠溅落在脸上,烟雨溟蒙于山树之间,顿觉心空神清。所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司空炬当时就想到:若有一天自己想要脱离尘世的诱惑纷扰,此处即为绝佳之地。不过,他那时以为会在老年时才定居于此,好好写几部精神分析的专著,做出一番事业,并没有想到这么早就来了,而且做的事跟写书毫无关系。

项目组租用了山腰间一个精致的四合小院,七八间房,十来张床铺。小院原本是修来用作客栈的,不料这青池山倒是清幽过头了,管它什么黄金周不黄金周的,就是热不起来。这四合小院在司空炬租用之前已经锁闭两三年了。好在它水、电、气、网等都齐全,司空炬买了几车舒适的家具拖进山来,稍微布置一下就可以使用了。

司空炬最喜欢此地之处,除了难得的清静,就是下山不易。他给团队成员立了个规矩:不允许自己带车来,也不能搭过路的顺风车,要下山的话自己走路。违规一次,扣月薪的三分之一。一次进县城的话,得先花一个半小时走到山脚的镇上才有车可赶,回蜀都就更麻烦了。甚至,这儿连手机信号也特别微弱,要打电话,得到屋顶的露台上去。因此,在天气晴好的日子便可见到这样的奇观:屋顶露台的水泥护栏上,齐齐地放着数部手机,偶尔有一部响起,便会有人冲上来。

这样一来,这群家伙没有别的娱乐,便个个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用陈亦然的话来说,就是“这狗日的真狠”。不过,这也正是他佩服司空炬的地方。这家伙当年要不是有那狠劲,怎么可能到法国留学?以他的家庭背景,要留在大城市谋生,要不是狠,恐怕现在还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

就说司空炬这次展现出来的狠劲,陈亦然无论如何也是拿不出来的——好家伙,居然把豪宅和豪车都卖了。用他自己的说法,真要把读心术研究出来了,还愁没有别墅和豪车?要是研究不出来,他司空炬就留在山上不下去了。

陈亦然不知道的是,司空炬能最终迈出这一步,他在巴黎笛卡尔大学的导师构菲还是起了些推动作用的。司空炬和陈亦然聊了一宿之后,整理了谈话内容和自己的打算,给构菲发了个长邮件。一周后,构菲回信了,他说之所以没有立即回复,是因为在南亚一带旅行。

构菲并不隐瞒,自己依然有着医学伦理上的忧虑。但让司空炬惊奇的是,构菲居然没有再次痛骂他,而是说自从司空炬离开之后,他也有过反思,认为自己之前可能太武断了,如今司空炬愿意在弗洛伊德停止的地方再往前走一步,无论成败都是值得鼓励的。构菲在信的结尾说,旅途中不便细谈,也许有一天他会专程到中国来旅游,届时再细细交流。

在司空炬看来,构菲的变化是因为他已经站在心理学的顶端,看到了这个领域浓雾紧锁的迷途。也许,他需要一个像司空炬这样不知危险的孩子,冲进去探出一条路出来。

司空炬就这样上路了。

技术上的事都交给了陈亦然。首先是建立数学模型,再按部就班地构建信号采集系统、信号处理系统和模式识别系统。一般情况下,采集大脑信号主要是靠脑电图(EEG)。然而,这一次有些不计成本的意思,陈亦然把脑磁图(ME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功能性近红外谱技术(fNIRS)等方法都用上了。

采集到信号后,还要经过放大、滤波、模数转换等进行预处理,然后再传送到计算机进行非常复杂的信号处理,以便从纷乱繁复的信号中提取出信号特征最初量。

深山的空间,本来就极少受到外界各种电波的干扰,但司空炬觉得还不够,专门开辟了一个房间作为脑电波扫描室。墙壁上和门背后,细金属铜丝密密地编成一张网,以隔离信号。站在房间内四下望去,就如同站在一个庞大的金属笼子中。

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之际。这天晚上十点多,司空炬走进陈亦然的房间,想说说设备调试的事,却没找到人。楼上楼下找遍了,也没发现踪迹。这家伙,多半是勾搭上了附近哪个农妇,猫改不了偷腥。司空炬没有回自己的房间,而是倒在陈亦然的床上,和衣睡下。

天蒙蒙亮的时候,陈亦然蹑手蹑脚地推开了房门。一开灯,却发现司空炬正斜靠在自己的床上,眼睛盯着自己。

“你……”陈亦然尴尬地笑笑,“我……”

“抓紧时间休息一下吧。”司空炬还是面无表情,“早上十点钟开个会。”

会议几乎是司空炬一个人的独家演说。

我知道,这些日子里大家心里都有些想法。这地方远离城市,条件艰苦不用说了。跟着我做这个项目,目前也没有什么收益。你们一定在想,说到股权,项目能不能成功还是个问题。

你们中也一定有人在想,即使要做这样的项目,也应该由国家立项,或者是有跨国公司的资金支持。没有钱,怎么能够聚集优秀的人才?没有钱,谈什么项目呢?

我不否认,谁若有这些想法,很可能有道理,如果按常规思维的话。但我想问你们,如果没有试过,你们怎么能够知道自己不是最优秀的人才?

马云最初做阿里巴巴时,有18个合伙人,这些人后来何等风光,不用多说了。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世界上就有这么巧的事,在马云创业之初,老天就为他凑齐了这么多优秀的伙伴吗?而且不多不少,刚好18个,可以叫作“十八罗汉”?

不是!而是他们有一个伟大的领头人,他们因为跟随了这个人,才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了极限。在创业的过程中,马云曾经招纳过很多当时社会上公认的优秀人才,但这些人先后都离开了,没能成为顶级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