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流量(第2/3页)

虽然许多人都觉得宁为很毒舌,但其实对这个评价宁为是很委屈的,真要说到毒舌,三月才是真的毒,然而绝大多数人似乎对此都没什么印象,甚至网络上对于三月的主流评语竟然是——可爱!

这才是最夸张的。

起码跟三月比起来,宁为觉得自己已经很擅长沟通了,而且沟通能力很强。比如他经常一开口就能让曾经的寝室群里所有人都闭上嘴巴。

“有些话还是得说的。尤其是涉及到三月奖。这个奖项对于我的一系列计划很重要,三月奖未来能不能发展起来。我让三月做了一个不算太科学的情景预测,大概就是根据以往国际社会热点事件各方反应作为模板,然后做出一个数学模型,来判断这次事件的媒体后续反应。”

“结果是如果我们不做回应的话,接下来很可能会有一篇知名媒体的报道开始刷屏,非常客观的从各个角度来分析三月奖为什么不可能取代诺贝尔奖。为了提高真实性,说不定这篇报道还会是一位华裔记者署名。这种报道对三月奖的影响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必然会延缓三月奖在国际学术圈的接受度,这种接受度并不是提高奖金能解决的。”

“可怕的是,按照报道传播影响力来计算,这种针对性的文章会在学界内流行,从而拖延三月奖在国际学术界被认可的速度。这个时间可能是两年、五年甚至十年,虽然说我们都还年轻,无所谓。但总有些人已经老了呀,我相信许多老科学家们肯定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华夏也拥有自己能跟世界顶级奖项相媲美的国际性大奖,你说呢?”

……

这个理由可以说是无敌了,尤其是思考境界的拔高。

很多人都讨厌那种谈话的时候,把立意无限拔高的说辞,但不得不承认这种方式很有用。就好像此时柳唯都不敢说个“不”字。

“你说得对。但三月奖有专门的办公室,三月基金会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你去凑什么热闹?直接让其他教授接受采访不好吗?”柳唯给出了一种选择。

“真不是我自夸啊,柳哥,现在三月基金会影响力还不够大啊,他们就算接受采访,估计传到国外也没几个人重视。我不一样,我有流量的。”

回答依然很合理。

网络时代,流量即为影响力,说出的话,要让人看到了才能叫表达态度,没人看那叫自娱自乐。

“好吧,你想什么时候?”

“要不……就今天下午吧,随便约一家媒体,早点搞定早点了事!”

“没什么特别的要求?”

“嗯,如果是熟识的人来采访最好。”

“好!”

……

宁为说是随便约一家媒体,但媒体当然不可能太随便。

毕竟太多的媒体希望能采访宁为了,别说一些地方性的媒体了,就是央媒都已经申请过好多次了。

随着宁为获奖越来越多,名声越来越大,网络上流传宁为接受采访的视频却并没有变的更多,主打还是宁为本科时接受的几次采访,以及在央媒新闻上的几分钟内容。

当宁为本科毕业之后,正经视频就只剩下为宁班做宣传拍的那些小视频了。从传媒的角度看来,这多少还是有些浪费了。

就好像宁为的自我评价那样,这毕竟是个虽然不靠流量吃饭,但却自带流量的家伙。

所以很自然的,柳唯第一时间上报之后,消息便传到了——央媒。

……

央视大楼,知名主持人罗珍正在电脑前仔细阅读着下期《人物》节目邀请的嘉宾简历,明天就要正式录制节目了,在节目前对嘉宾有更深的了解,无疑对于节目的拍摄跟制作进程更有利,最重要的是《人物》这档节目邀请的嘉宾本就有其特殊性,比如的确都是人物。

就好像明天她要对话的就是一位华夏知名的商业大佬。能做到大佬的位置上,多少是有些脾气的。虽然说到了这些大佬的层级,多少都会给央媒一些面子,但作为主持人,多了解一些采访的对象,在保证有看点的话题可以讨论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大体上的友好气氛,却能彰显一个主持人的功力。

罗珍正看资料看得入神,摆在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瞟了一眼,看着主任办公室五个大字,罗珍连忙接通了电话。

“喂,张主任,有什么吩咐?”

“罗珍啊,临时有个采访任务,你赶紧准备一下,马上准备过去。”

“啊?采访任务?我去。”罗珍有些懵,毕竟台里有负责外出采访的记者,对于一个节目主持人来说,很少会有外出采访的任务分配到她身上。

“嗯,台里目前就你跟宁教授打过交道嘛,宁教授那边的意思是希望能有个熟人去做期采访,所以就你了。”

“宁教授?宁为啊?”

“不然呢?还有哪位宁教授是他愿意接受采访,咱们就得马上响应?你赶紧准备吧,叫小周配合你,时间定在下午两点,地点就在燕北数学研究中心,你们过去之后直接打一位柳唯先生的电话,他会安排好的。对了,这次可不是录制节目,配合好的同时,看能不能再跟宁教授约一次更正式的采访。”

“好的,张主任,保证完成任务。”

……

挂了电话,罗珍还是很兴奋的。

正如张主任说得那样,不是哪位教授都是愿意接受采访,央媒这块就会配合的。毕竟央媒也要面子不是。

但宁为绝对是个特例,即便之前被拒绝太多次,但依然没什么脾气,毕竟人家的成就摆在那里。

罗珍还记得上次她跟宁为对话,还是宁班正在筹建中,未来之城的规划还只是一张图纸的时候。

现在宁班已经正式开课了,那座在LP县的未来之城也建设得如火如荼。

只是没想到她又有了再次采访宁为的机会,毕竟目前还没有人两次登上《人物》这档节目。更多的还是好奇,宁为怎么突然想着要被采访了?

宁教授懒得跟媒体打交道在台里也算出名了的。

毕竟台里想采访却一直没机会的名人可不太多,宁为绝对是最特殊的那个。

兴奋之下,她也第一时间在微信上找到了宁为,发了个消息过去:“宁教授,刚刚台里给我布置了个任务,下午两点赶去燕北数学研究中心去跟您做一期专访,您是想聊些什么话题?”

很快她收到了回应,依然非常简单“?”

不过还好,紧跟着的一条消息还是足够热情的:“又是罗姐你来了啊?不过下午随便采访几句应该没法做节目吧?我就是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关于诺贝尔奖跟三月奖这个话题,这点东西不可能撑起一整期节目吧?我让柳哥随便找个人录个小视频就差不多了,派你来的会不会小题大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