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全程骚操作(一)(第3/4页)

所以,高明的猎人往往以猎物的形势出现,根源就在于【跳出框架】。

但是,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那就是,一个懂得框架理论的人,就不太容易再跳进框架之内了。

你知道自己可能会跳进别人设定好的框架,那么就更容易避免【框架】带来的影响。

这就是理性思维,换位思考的源头。

就拿齐磊现在的这件事来说吧!

在廖凡义看来,齐磊打人事件,还有身分曝光,公众天然的带入了富人这个概念。

从而不自觉的开始往“为富不仁、以钱压人、纨绔”这些群体认知和个人判断上带,从而形成对齐磊这个人的【刻板印象】。

而齐磊现在在做的不是解释,解释的效率很低,他要开辟另一个【框架】。

比如,他除了是公司老总,富人之外,还是一个大学生,让公众接受他是一个大学生这个概念。

大学生是什么样的?

年轻,有活力,好冲动!

打个架,还算事儿吗?

如果公众认识到,齐磊是个学生,那么……

一个年轻人,一个大学生,就会开始跳出为富不仁的框架,重新定义刻板印象。

“哦~~~~”

董北国挑着眉,“这么回事儿啊!那和我昨晚想的差不多。”

廖凡义快吐了,大校长,你就装吧!想个屁!你懂啥!?

只见董北国一点也不脸红,“这个理论我明白,说白了就是……”

正好桌上上有一瓶喝到一半的矿泉水。

董校长一指,“在要渴死的人眼里,这就是救命的水。可是,在收废品的眼里,这就是个能卖钱的空瓶子。”

“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立场也不一样嘛!”

廖凡义,“……”

竟无言以对了。

只好硬着头皮,“校长内行了。”

“小意思!”董北国轻描淡写的摆了摆手。

皱眉想着事儿,半天才道,“能管用吧?”

廖凡义不再吐槽,慎重道,“是个思路,但是……不太好说。”

“怎么讲?”

廖凡义,“还是刻板印象,公众的刻板印象已经形成了。不是那么好反转的。”

“再加上……”

“加上什么?”

“他塑造学生形象的这个过程倒是不难,主要是不能有干扰。”

看着董北国,廖凡义心说,我也别扯什么专业名词了。

“这么说吧,如果他这段时间一直是学生形象示人,加上一些有偏向性的报道,是可以建立框架的。”

“可是,如果这个过程中,那些人再爆出什么其它的负面消息,固化了富人印象,也转移了公众的主意力,那就前功尽弃了。”

董北国凝重起来,“他……不会再有什么负面了吧?”

廖凡义一想也是,才十八,还能有什么负面啊?顶多也就是小孩胡闹的往事,问题不大。

然而,他们想错了。

畅想的新闻发布会只是一个引子。

第二天,仅仅是网络和纸媒开始报道校门采访,齐磊以一个学生身份出现的,甚至有点出言不逊!

可是,这些报道还没开始把公众往“大学生”这个方向引导,另一个大雷又爆了出来。

一个国内知名的粮农企业老总,接受了新京报的专访,讲述了一年多以前,他在尚北经历的一次并不愉快的遭遇。

简单来说,这位董姓老板有心支援东北复兴建设,向尚北投资十个亿,并向尚北政府捐款两个亿,用于地方建设。

结果,却遭到了本地企业和个别人的强力阻挠。

那次经历,不但董总本人失望而归,也让德胜、孟山都这样的国际大企业对东北投资彻底失望,甚至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董总在专访中说道:“我们有心做大尚北大米的品牌,将之推向国际。”

“可是,怎么说呢?强龙不压地头蛇吧!仅仅只是一个小粮米加工厂的意见,就让尚北官员不顾这么大的投资,毅然决然的将十几个亿的资金拒之门外。”

“为此,我们好不容易请过去的孟山都,还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大中华地区的科研组稀里糊涂的就没了。”

“唉……不提了,不堪回首啊!”

董总的专访,关于尚北这一段仅仅只是一小部分。

本就正常不过,顶说说明一点尚北官场的问题。

可是,有好事者很快就挖出诸多猛料。

比如,那家阻挡十几亿投资的本地加工厂,正是三石公司老板齐磊父亲的生意。

比如,让董总失望而归,使孟山都、德胜蒙受损失的关键人物,正是齐磊本人。

眨眼间,这则普通的专访再不普通,关键人物齐磊,再次成了风口浪尖。

什么学生?这就是个阴险小人!人小心黑,一家都不是好东西!

再然后,齐磊母亲的身份也扒了出来,粮食公司副总。

齐家与尚北书记徐文良来往慎密的消息,也传了出来。

母亲是粮食公司的高层,父亲是做粮食生意的,再加上和尚北一把手关系密切你再联想董战林的遭遇。

这一串信息连在一起,你说公众会怎么想?怎么评价?

29号。

某个媒体深入尚北,追踪报道,采访了不少二中的师生,甚至还找到了齐磊曾经的班主任——刘彦波。

刘彦波对着记者,声泪俱下,讲述了她的凄惨遭遇。

被校长针对,被学生欺负。

当年就是齐磊,领学生罢课闹事儿,鼓动家长上访,才导致她丢了工作,离开了热爱的教学岗位。

镜头前,那些受访的学生更是天真无邪。

“齐磊啊……石头哥嘛,二中第一神人!”

画面剪切,“他可厉害了,带的十四班全校闻名。”

再剪切,“高一的时候,领十四班打架。”

再切,“在广播站唱摇滚啊!锁上门唱,谁都进不去!”

再再切,“运动会,把全学年整哭了……真的!没见过吧?十三个班都哭了。”

再再切,“他高二就保送走了。”

……

“全校给他唱送行歌……”

……

“不唱都不行……”

……

“校长、老师对他都可好了。”

接连的报道,让公众看到一个……烂到家的齐磊。

很多人完全理解不了,这种人是怎么拥有几十亿身家的?

坊间谈论,更是不敢相信。

“你说,这么一个胡作非为的小屁孩儿,他家里大人疯了吧?推他到台前干什么?”

……

“吃不准!有钱人瞎玩呗,不是咱们老百姓想的通的。”

……

“哪有一点做老板的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