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毕业外袍和金矿床

南京的官吏们还在兢兢业业为空印案的余波忙碌,朝野上下哀鸿遍野,血流成河。

朱元璋杀了这么多人,无论是官吏还是百姓,都认为朱元璋现在肯定坐在高高的龙椅上,露出一派暴君的姿态。

至少,朱元璋的心情不可能太好吧?

然而官员们战战兢兢,朱元璋本人已经来到北京变成了朱国瑞吃喝玩乐,过上了悠闲的富商生活。

当然,事实上朱元璋每日有很多政务要做,说悠闲肯定称不上——朱元璋和朱标父子二人都是大大的卷王,让他们休息,他们反而觉得浑身都难受。

只是朱元璋这心态,已经非常悠闲轻松了。

南京的气氛太压抑,很快朱元璋的老下属们也接二连三来北京过冬。

去北方过冬,已经成为大明建国初期高层们一众奇葩的生活方式。

朱标趁此机会召开了延后了许久的家长会。他第一批学生,除了极少数的几个人,都需要毕业了。

毕业之前,朱标希望能够和家长、学生召开三方会谈,帮学生们规划好未来。

勋贵子弟将来就算不继承爵位,得一个官职轻轻松松。但这世间官职那么多,朱标希望自己的学生们能选择自己擅长且喜欢的方向。

经过几日会谈,途中出现无数次谈着谈着学生和家长“父子相残”的惨剧,朱标终于强按着学生和家长的头达成了一致意见。

朱标让绣坊做了一套“毕业制服”。

毕业制服是一件将日月抽象成金红色火焰的外袍。这是只有首届毕业生才拥有的殊荣。

之后官学通过毕业考试和实习的学生,也将会有自己的毕业外袍。每一届的花纹和颜色都会有差别。

如果学生们犯了罪,朱标就会收回他们的外袍,作为惩罚之一。

朱标如此做,除了用毕业外袍提醒他们不要忘记年轻时的理想之外,也是恶趣味的想要给后世博物馆留下几件珍贵的、有故事的文物。

如果这几件外袍能留到几百年后的话。

当朱标为他们制作外袍的时候,学生们一同请愿,给提前毕业的常葳也准备一件。

既然陈理和明升将来毕业都能获得第一届学生的毕业外袍,那常葳就更应该得到了。他们已经认可常葳为他们的同窗。

朱标在给常葳写信的时候,便将毕业外袍一同赠送了过去。

常葳和其他已经在外地实习的学生们一样,短则一月、多则几个月,都会写信向朱标报告工作学习情况,顺便询问困惑、接受教导。

朱标接到其他学生来信的时候都是带着一种慈(严)师心态,只有面对常葳的信件时需要做许久心理建设。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常葳的来信总有一种让他被迫面对黑历史的尴尬。

不过再尴尬,他都有认认真真读信,回答常葳的困惑。偶尔,他也会用自己遭遇的困境来激励常葳。谁都会遭遇困难,绕不开就只能硬闯。

朱标寄出毕业外袍的时候,背着双手站在门口看了一会儿天空中的飞鸟。

他的学生们都要相继离巢,去大明各地增加阅历、实现抱负。

就算大明可能与周边还有些小摩擦,有些学生们会上战场。但作为将领出征,军队的武器又碾压对方,他们遭遇的危险,肯定都远远小于在国内的常葳。

常葳虽然报喜不报忧,他也能从常葳的困惑中看出,常葳恐怕已经遭遇过许多次暗杀和装成山匪的截杀。

常遇春当初屯田,每次从这个城池转移到下一个城池的时候,都是一马当先杀出一条路。

即使大明已经建立,常葳仍旧会遭遇“山匪”。

天高皇帝远,连现代社会都要扫黑除恶,更何况古代。大明的统治越稳固,内部的矛盾就有多激烈。常葳死在屯田的路上也极有可能。

朱标摇了摇头,转身回书房。

别说常葳,他自己也遭遇了多次暗杀了。这个时代,就算和平了,如果想为百姓做点事,也仍旧很危险。

........

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后,将平江改回了苏州城。

江浙一地被大明攻占的时间较晚,大地主大豪强又保留地较为完整。大明打下云南,多次迁徙江浙豪强去云南填边之后,土地分配才开始正式开始。

常葳便正在江浙一地,独自屯田分田。

她想成为常遇春的继承人,常遇春便对她非常严格,只带了她很短的时间,就让常葳自己面对危险。

常葳刚来江浙,就遭遇了毒杀。还好她当时水土不服,身体不舒服,没怎么用食物,所以对方毒杀没有成功。

但同宴会的人有中招的,有的还差点被毒死。

整个宴会的人的酒水都有毒,提供酒水的人自焚而死,只留下遗书说是憎恨大明抢夺了他们祖祖辈辈留下的田地。这一切好像是一个普通人的报复,然后什么都查不出来了。

但常葳知道,这只是一个警告。

如果她的父亲来江浙,恐怕不会遭遇这些。因为那群人知道这点小伎俩,吓不到屯田元帅常遇春。

常葳被看轻了。

之后,常葳又遭遇了多次刺杀和山匪截杀。

船只漏水、住的地方遭遇火灾、甚至还有老旧的火器……在这个大明最富庶的地方,常葳分田遭到的阻力极其巨大。

豪强已经被迁徙得差不多,常葳查来查去,怎么也查不出来究竟是何人在“警告”她。所有人都戴着一副友善的面具。

常葳陷入焦灼的时候,朱标的信为她指明了方向。

何必去找线头?只要知道这些人在阻止她屯田分田,她就只需要把屯田分田做好,就是断了这些人的根。

只要找到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她就胜利了。

常葳拿到外袍的时候,正在给自己的手臂上药。

她今日又遭遇了刺杀。这次刺杀还是一个小孩。

小孩查不出什么。他出手的原因可能就只是为了一顿肉。

常葳费尽心思为百姓分田,但是百姓为了一顿肉就可以成为伤害她的帮手。

常葳为此痛苦过。但她的父亲告诉她,屯田是为了百姓,但不是为了哪个具体的百姓。所以她只要坚信自己做的事很正确,那就坚持做下去,九死不悔。

屯田和分田在大明和平后,阻力会越来越大。

“屯田元帅”不仅要分田,还要巡视各地查看田地划分后的情况,是否有人占用,是否有人强取豪夺。

“屯田元帅”就相当于钦差。

这样的钦差,不仅走到任何地方都不受欢迎,还特别容易被“腐化”。

常遇春自己能坚持,因为他心气高,功劳大,除了青史留名,已经没有可以吸引他的东西。

常葳还很年轻,常遇春不确定自己的女儿能不能到他这样心硬如铁,心明如镜的程度。他只能将常葳放在高压环境下磨砺,让常葳自己坚持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