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平康坊东门,武侯铺。

一个小小的食案旁,钟离东曦坐在这头,楚云和坐在那头,楚溪客下意识想要挨着钟离东曦坐,却被楚云和一把拉过去。钟离东曦虽然表现得不像楚云和那般直白,但也不着痕迹地把楚溪客的垫子往自己这边挪了挪。

楚溪客努力端水:“那什么,我坐中间、坐中间哈!”

钟离东曦与楚云和互看一眼,第一轮对决无声无息地结束。紧接着,就来了第二轮。

楚溪客拿起一串烤面筋递给钟离东曦:“你最爱的面筋,刚烤好的,尝尝看。”

只是,钟离东曦刚一抬手,就被楚云和挡住了:“崽崽,你阿兄我还在这儿呢,怎么就偏向起外人来了?这让我很是伤心呢!”

楚溪客怂唧唧地缩了缩脖子,连忙又拿起一根,往楚云和跟前递了递:“还有呢,阿兄吃这根。”

“我还是觉得第一根比较香。”楚云和笑得吊儿郎当。

“第一根再香也已经有主了,楚旅帅还是识相些吧!”钟离东曦手腕一翻,轻轻巧巧地把竹签捏在指尖。

“别管有主没主,以钟离公子的‘身份’,都不该去招惹不是?”楚云和捏住签子的另一端,特意在“身份”二字上加重了语气。

钟离东曦面色一冷,暗中用力。楚云和同样不甘示弱。

眼瞅着可怜兮兮的烤面筋就要被两人扯变形了,楚溪客突然抽出楚云和腰间的匕首,咔嚓一声,拦腰砍断。

“好了,一人一半。”楚溪客淡定地抽出雪白的巾帕,缓缓擦拭着匕首。

钟离东曦和楚云和双双呆了呆,同时伸手,各自取走一半,老老实实吃起来。

钟离东曦:“弹滑劲道,甚是美味。”

楚云和:“外焦里嫩,非常好吃。”

钟离东曦:“烦请再来一根。”

楚云和:“先给我!”

楚溪客手起刀落,咔咔咔咔咔,把所有面筋都分成了两段,然后微微一笑:“吃吧,管够。”

两个男人对视一眼,一个爽朗大笑,一个把笑意藏在眼底。

小小的武侯铺,飘散着烤面筋的香味,还有旧友重逢的诡异欢乐。

回程的牛车上,钟离东曦倚在凭几上,翻着兵书,看起来心情不错。

云浮忍不住八卦:“楚家二公子似乎知道殿下的身份……还敢针对殿下。”

钟离东曦勾了勾唇,难得答了一句:“少年时的宿怨了。”

那时候,他那位“好父皇”还没造反,长安五大世家各自安在,五陵少年们到了年纪,多半是上午去姜氏族学读书,下午到贺兰家习武。以他父亲的出身,原本他是没有这个资格的,好在他母亲姓钟离。

钟离东曦凭着钟离家姻亲的关系算是勉强扒了个边。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扒边”的少年,文韬武略样样超过那帮生而富贵的世家子弟。有人心生嫉妒,却又不愿自己出头,于是便挑唆年纪最小、家世最好的楚云和。

楚云和那时候比钟离东曦还小两岁,就已经学会挺着小胸脯找他的麻烦了。当然,每次楚云和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就对了。

最激烈的恐怕就是那次擢选太子了,楚云和向来喜欢小太子,天天把“给太子当伴读”挂在嘴边上,突然被钟离东曦抢了先,难免炸毛。

云浮惊奇道:“那时候的‘小太子’不就是现在的邻家小郎君吗?”

钟离东曦眉眼含笑:“可不是么。”

“小时候抢伴读的位子,长大了抢烤面筋,这个楚家老二还真是要跟殿下杠到底了。”云浮嘟嘟囔囔。

钟离东曦笑意不减。

殊不知,当年他被废掉太子之位、押往洛阳圈禁时,也是楚云和一路追出明德门,往他怀里塞了一个沉甸甸的荷包,并凶巴巴地威胁押解官,若敢对他不好就是与永安侯府为敌。

说这话的时候,楚云和顶着一张青肿的脸,显然是被揍了一顿才跑出来的;而那个荷包里塞满了金锁金猪金豆子,有大有小,有新有旧,约莫是他从小到大积攒的全部家当了。

……

贺兰大将军又来烧烤摊了!

金吾卫把这个消息告诉正在武侯铺的楚溪客,楚溪客兴奋地看向楚云和:“阿兄要不要去看看贺兰大将军?将军他人可好了!”

楚云和本能地后退两步,讪讪道:“我、我就不去了……”

旁边的同僚笑呵呵道:“楚小哥还不知道吧,贺兰大将军讨厌一切姓楚的人,尤其是永安侯府。”

直到回了烧烤摊,楚溪客才反应过来——我不也姓楚吗?阿翁也姓楚啊!

等等!阿翁呢?

楚溪客找了一圈,明明刚刚还在这里收钱递烤串的老楚头,眨眼的功夫就不见了。

好在,现在临近收摊,箩筐里的烤串都卖完了,客人也散了,只有一个刚刚过来的贺兰康,正大马金刀地坐在小马扎上。

“那个,大将军,不好意思啊,今日的烤串都卖光了……您看,要不明天早点过来?”楚溪客非常委婉地下了逐客令。

“卖光了?”贺兰康扭头看着他,目光略显迷茫,语调也慢吞吞的,“无妨,我就坐坐。”

烛光掩映下,这张桀骜刚正的面孔褪去白日的凌厉,显出几分落寞。

楚溪客闻到一股淡淡的酒味,突然就有些心软了:“大将军若不急,我给您煮碗龙须面吧,刚好有煮羊骨剩下的高汤,下上一把细面条,胃里和心里就都热乎了。”

贺兰康本想拒绝的,然而被他这句“胃里和心里就都热乎了”打动,不由自主点了头。

楚溪客绽开一个灿烂的笑,手脚麻利地准备起来。

龙须面做法并不复杂,功夫全在抻面上,从和面开始就要用心思了,楚溪客有两个秘诀,一是加蛋清,二是放点盐。

之前教他做龙须面的邻居阿姨说,蛋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食用碱的效果,不知道有没有科学依据,总之加了蛋清和盐的面条确实更加劲道爽口。

楚溪客几乎学会的每一道菜品都糅合着一段童年记忆,大抵是因为倾注了感情,他处理食材时总有种独特的韵味,单是简简单单一个抻面的动作就行云流水,竟透出几分禅意。

贺兰康捏紧身侧的画轴,从他拿到这幅画到现在已经足足过去了六个时辰,卖画之人的身份却毫无线索,烦躁之下走到了这个小摊位,看着少年从容自在的模样,久寻未果的戾气不自觉消去几分。

反反复复几次之后,面条终于抻好了,还真就如龙须一般,细长如丝,令人惊叹。

清水煮开,略放上一片姜、两段葱白,龙须面下进去,稍稍变色鼓胀便迅速捞出,浇上高汤,再烫两根波斯菜,切几片纤薄的酱肉,就可以上桌了。

没有干净的筷子了,贺兰康也不计较,随意折了根长竹签,两相一并,轻轻松松将面挑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