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这座金矿,对平川来说可谓是一场及时雨。

如今的平川看似欣欣向荣,实际很多东西都要靠“进口”, 比如粮种、木材、草药,甚至猪肉、鸡蛋等。

楚溪客第二个三年计划, 就是要填补这些漏洞, 楚记的生意版图也从西域扩展到了整片大陆。

他想从漠北购买耐寒又抗旱的牧草种子,想从中原引进丰富多样的蔬菜,想从比波斯更靠西的国家引入大白猪和良种马。

他还想在沙漠种上梭梭树和仙人掌,在隔壁培育沙枣和枸杞, 养殖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的骆驼、滩羊和棉尾兔。

这些,都需要钱。

原本还想着未来三年勒紧裤腰带慢慢来, 没想到,转头就挖出一座金矿。

楚溪客抱住小猫崽, 激动地么唧一口。

小家伙顿时炸起毛,嗖地一下钻回了枯草丛, 还努力扭着小脑袋舔舐被他亲到的地方,也不知道是吓的还是嫌弃的。

楚溪客转头看向钟离东曦:“准备好了吗?”

钟离东曦微笑点头。

楚溪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吧!”

一年的时间匆匆而过。

平川的基建计划从王城外郭扩展到了境内的每一片土地。

得益于王妃殿下的强迫症属性, 如今的平川在舆图上看起来很是……呃,井井有条。

王城位于整个平川的中心点, 数条官道与铁轨如同太阳的光芒一般辐射向四面八方, 在条条道路分割而成的一个个小方块中,是不同的农业、工业或生活区。

最肥沃的土壤种上了各种粮食作物,靠近水源的谷地建起了一个个蔬菜大棚,和水塘、果园融合在一起的是畜牧养殖区, 瓜蔓用来喂猪, 猪粪可以肥地, 稻田里养着稻花鱼,不需要用农药,鸭子就是天然的“除草机”……

春天种下的梭梭树长高了好几尺,远道而来的仙人掌活了一大半,沙枣也挂上了一串串毛绒绒的小果子,枸杞摘了一茬又一茬……

滩羊在隔壁上慢悠悠地闲逛着,成群的骆驼在天然的养殖场中佛系地咀嚼着草料,长相软萌性格却彪悍的棉尾兔神出鬼没,今日啃下一串沙枣,明日折断一棵仙人掌……

钟离东曦还规划出了平川第一个重工业园区,就在白兰山矿场以北,与贺兰山煤矿之间有铁轨相通。

这样一来,贺兰山的煤炭可以直接拉到工业园用于冶炼,白兰山提供的便是用来冶炼的铁矿、金矿和银矿。

对了,匠人们在挖掘金矿的时候,顺便发现了一条银脉,因为储量不多,似乎不值一提……咳!

有了楚溪客半吊子数理化知识的输出,再加上姜纾和钟离东曦这些聪明人的完善,平川的冶炼技术呈现出跨越时代的进步。

工业园中架起颇具现代感的烟囱和锅炉,锰钢、精铁、青铜、金银、钢化玻璃每日的出货量几乎占了全大昭的一半!

楚溪客甚至把环境污染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所以才特意把工业园建在了白兰山北侧,再往北就是柴达木盆地。

虽然荒无人烟,但这里有山有河又有矿,可以说是十分方便了。

平川工业园区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冶炼工厂,而是一个集矿石冶炼、零件加工、机械组装,以及技工培训、产品销售于一体的复合式工业基地。

甚至旁边还有一个生活区,那些签了终身协议的员工极其家眷都住在这里,子女上学、长辈养老都由园区负责。

那些和平川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的商人,在将来大多成为了各自国家中最富有、最令人敬重的人,在他们撰写回忆录的时候,无一例外地会提起第一次来到平川工业园的情形——

“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巨大的烟囱高耸入云,轰鸣的锅炉比宫殿还大,各种各样的机器犹如一个个钢铁巨人,无数矿石堆叠如山……数不清的复杂工序让人眼花缭乱,然而处处又井井有条,所有的一切都令人震撼。”

平川工业园,已然远远走在了这个时代的前列。

为了带动那些大型机械,楚溪客甚至在钟离东曦和姜纾的帮助下研究出了蒸汽机。

不过,也仅限于工业园区内部使用。

其实,楚溪客不是没有动过普及蒸汽机的心思,但是,每每打算用到火车或者其他地方,总会出一些不太好的意外。

楚溪客隐隐感觉到,无形中似乎有一套“世界法则”限制着他,他也就很识趣地停在了界限之内。

而且,工业园赚到的钱楚溪客一分一文都没有用于个人享受,其中九成拿来建设平川,剩下的一成用来做公益。

到如今,楚溪客可以拍着胸脯说,平川境内没有一个无人赡养的老人,没有一个无家可归的孩童,没有一个生病了吃不起药、出了意外全家挨饿的家庭。

而那些曾经受过官府恩惠的百姓,更懂得助人为乐的意义,缓过劲来之后往往更乐意对他人伸出援手。

一切都在良性循环。

***

转眼间就到了年尾。

平川再次发生了一件人人津津乐道的大事——筹备了整整一年的客运专线通车了!

首发站:平川城三关口。

终点站:长安。

一时间,百姓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全都成了这件事。

“也不算首次通车吧,早在半年前就已经开始空车跑了,偶尔拉拉货,为的就是测试一下春夏秋冬不同天气下的路况,确认安全之后再正式拉客。”

“是的是的,这样就很让人放心了,毕竟是从平川工业园出来的东西,还是靠得住的。”

“刚刚测试那会儿我还去车站瞧热闹来着,里面那个桌子都是实实在在的香樟木,座位上还裹着羊羔绒,听说还有什么‘卧铺’,从长安到平川可以一路睡过去呢!”

“听你这么一说我都想去坐坐看了。”

“呵呵,想也没用,你是没瞧见,别说那些行商富贾了,就连当官的想买一张票都要托人赖脸!”

“……”

这话说得不假,从平川到长安,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了这辆客运专列上,可谓是一票难求。

无数信鸽飞往平川,各路节度使一天三趟地问,不要到一张票不罢休。

蔷薇小院的屋顶上那都不是瓦片,而是一层密密麻麻的信鸽!

下朝之后,楚溪客都不敢出门去玩了,生怕碰到熟人再给他要车票。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腊月初八。

“平川—长安客列”正式发车,八匹马拉着六节客运车厢,每节车厢里坐着六十六位乘客,可以说是非常吉利了。

另外还有两节货厢,一节用来托运行李,一节是餐车和工作人员的休息间。

从平川到长安,原本快马都要跑上两天两夜夜,如今坐着火车,平平稳稳,中间还能下车溜达几次,三天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