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处理

“真有此事?”

刘中书便将柳贺如何不听劝告、言辞如何恶劣之事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在他的描述下,柳贺真好似那等依仗自己状元出身便不将同僚看在眼里的狂徒。

众翰林听得都是生气。

翰林院中的氛围一贯是很和气的,毕竟位列其中的要么是一甲出身,要么是优中选优的庶吉士,彼此倾轧之事少,即便有个别心机深沉的,对同僚也多是笼络。

如刘中书这般人前人后两副面孔的实在是少数。

“柳修撰,你来说。”

张居正语气中听不出喜怒,眼下还是上午,他背对窗而立,恰好将诰敕房中唯一的光线挡住,身影便好似更严肃伟岸了。

方才哭诉的刘中书也在这一刻止住了声。

柳贺对着张居正作了一揖:“阁老,下官无可争辩。”

“刘中书说了这么多,你却没有什么可辩的?”张居正眼睛眯起,“那你便是承认自己的过错了?”

柳贺道:“只因下官要说的皆在文书之上,下官不知自己在何处得罪了刘中书,若是公事,下官也无法可说,若是私事,非我之过,我又何从辩解?”

张居正拿起柳贺面前的文册,细细阅览了片刻,视线又转向刘中书:“刘中书,你既认为柳修撰有错,本官也想请教,错处究竟在哪?”

刘中书道:“阁老,既是诰敕房出的文书,自是要谨之又谨,下官只是希望柳修撰更审慎些罢了。”

柳贺看了刘中书一眼:“那烦劳刘中书将过错原原本本点出来,在下好按你的要求修改。”

张居正轻轻摆手:“你二人都不必多说了。”

“诰敕房之职便是撰写文书、勘合底簿等,尽责本没有错,但仍需有所凭、有所依。”张居正道,“刘中书,之后你便去武英殿当值,柳修撰,你也回翰林院继续修书,诰敕房之事先不用你负责。”

“之所以罚你二人,是因为诰敕房乃内阁重地,你二人无事生非,将为内阁、为天子办事当成什么?”

刘中书和柳贺都领了罚,柳贺倒觉得无所谓,大不了再翰林院多修几年书,生活和原本并无变化,何况这次原本就是刘中书欺人太甚,不管旁人怎么说,柳贺这边至少占了个理字。

相对来说,对刘中书的处罚其实更狠一些。

他虽仍为内阁中书,然而在武英殿和在诰敕房的待遇可谓相差了十万八千里,诰敕房中仅揭帖一项便有无尽好处,而去了武英殿,他负责的就是撰写册宝、图书等,对内阁大事都没有了参与的机会。

想及此处,刘中书便恨恨地望了柳贺一眼。

而他这一眼恰好被柳贺收入眼底。

两人正要离开诰敕房的一瞬,柳贺拦住了刘中书:“慢着。”

“刘中书似乎还未解释,三条腿的□□不好找,两条腿的翰林多的是是何意?”

“柳修撰,你不要得寸进尺!”

柳贺袖子一撸:“方才阁老所说的都是文书勘合之事,这事过便是过了,可你口口声声侮辱我等,此事还没有了结呢!”

“两条腿的翰林是何意?”

“两条腿的翰林是何意?”

柳贺连着追问了几句。

柳贺眼下仍是二十多岁的少年郎,刘中书却整日与文书作伴,肚子滚圆,柳贺又比他高一个个头,平日里柳贺与他客气他看不出来,到这时才发现柳贺身形竟如此高大,站起来时可谓威慑力十足。

“柳修撰,你要做什么?”

“正是要刘中书你知晓,这世上不仅有两条腿的翰林,还有会揍人的翰林。”

“还愣着做什么,快将

他两人拦住!”见柳贺就要在诰敕房内上演一出全武行,张居正连忙命一旁的中书及翰林们动手,这才将脸色涨得通红的柳贺拦住。

“柳修撰,你冲动了。”许国低声道。

柳贺却和他轻轻眨眼:“你且看,这一回至少能管半年。”

许国视线上移,只见柳贺目光清明,哪有一点怒气上头的模样?

诰敕房原本是中书们的地盘,只是揭帖、写诏书等事重之又重,才引入了翰林轮值诰敕房的机制。

中书们自然觉得自身权益被侵占了,他们自认和阁老的关系更加亲密,向来不将前来轮值的翰林看在眼中,来轮值的翰林大多奔着前程而来,也不会主动和中书发生冲突。

今日若不是柳贺挑起头,翰林们恐怕连抱怨也不会有。

柳贺想着自己反正都要回翰林院了,又何必给这些老中书们面子?

他这一闹,估计这些中书一时半会也不会太放肆,因为谁也不知,之后轮值的翰林中是否会有柳贺这样的刺头。

“我原以为泽远兄性子是极好的。”

“泥人也有三分火气,何况那刘中书做得实在太过,你们可见过泽远勘合的文书,咱们翰院中最老练的翰林也不过如此了。”

“方才若不是阁老有令,我定要替泽远兄招呼他一拳。”

“泽远果然能文能武,不似那等老朽,成日只想着当和事佬。”

翰林们是一群什么人?词臣。

在传播故事、撰写文书上,词臣可谓站在大明官场的顶峰,因而一日未到,柳贺与刘中书的冲突就传遍了各衙门,便是六部中也开始流传“柳三元怒喝刘中书”的段子,刘中书那句翰林不如□□的名言自也是被传了个遍。

刘中书人是到了武英殿,但他的名声在翰林中已经开始发烂发臭。

众翰林们上书的上书,到内阁排队找领导谈心的也有,总结起来就是——天子啊,阁老们啊,咱们能找点素质稍微高些的中书吗?

还有几位老翰林推己及人,柳贺堂堂三元及第也要被挑遍毛病,咱们当年科第才是二甲,若是去了诰敕房值守,那不是要被中书们磨死吗?

翰林们修书躲懒,遇上这种事可是一点也不嫌麻烦,更有年纪大的翰林直接堵住张居正,问他为何罚柳贺?

张居正说清缘由,讲柳贺和刘中书的冲突毫无读书人的风度,身为翰林官,更该为天下人表率云云。

那老翰林便有话讲了,去年殷士儋不还在朝堂上和高拱打架么。

张居正:“……”

他觉得罚柳贺罚轻了。

……

总而言之,自三元及第后,柳贺又一次在京中刷足了存在感,只是这存在感并非什么好事罢了。

他与刘中书的事一出,御史言官们也没有闲着,有参柳贺骄横的,也有参他在内阁重地对同僚挥拳的,柳贺在翰林院兢兢业业当值了一年都没被弹劾过,这个月收的弹劾比过去一年还要多。

回到翰林院后,马自强也将他批了一顿。

不过马自强批他也只是轻描淡写的,别的不说,马自强当初也是受过气的,甚至比柳贺受的气还多,柳贺好歹是三元出身,朝中官员多少都会关注一二,且柳贺是南直隶人,南直隶在京官员多,科举实力也强,马自强却是陕西人,大明开国二百年,出身陕西的阁臣数量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