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克服恐惧

“咚咚咚!”

“咚咚咚!”

“咚咚咚!”

有节奏的鼓点声中,六十四个士子方阵排成了一字长蛇阵,沿着太湖县城外平缓的山势缓缓向前推进。

徐应伟双手紧握矛杆并把长矛竖起。

同时紧跟着吴应箕,踩着鼓点而行。

刚开始时,徐应伟他们这个方阵是顺着缓坡往上走,所以只能看见天空,看不见前方的贼兵及太湖城。

但是当方阵越过缓坡顶部往下而行,眼前豁然开朗。

放眼望去,只见前方大约三里外就是不大的太湖城。

而在太湖城前方的旷野上,黑压压的贼兵已经展开了阵形。

贼兵也全部是步兵,摆开了一个更宽也更厚实的步兵方阵,这个方阵至少有八百步左右的宽度,前后有十几排。

徐应伟忍不住看了眼自家方阵两侧。

只见士子营的方阵宽度只有五百步,前后纵深更只有六排。

当徐应伟再次将目光投向前方旷野,落在迎面而来的黑压压的贼兵方阵之上,徐应伟忍不住嗯口唾沫,莫名有些心慌。

“有贞兄。”走在前面的吴应箕忽然压低声音说道。

“你觉得,我们能打赢吗?贼兵是我们的三倍还多!”

徐应伟很想说肯定能打赢,但是话到嘴边却变成了:“不知道。”

不仅如此,徐应伟甚至听到自己的声音带了些颤音,因为脸肌有些发紧,这影响到了嘴巴的正常发声。

徐应伟的表现还算是好的。

不少勤王士子的牙齿都已经在打颤,只是被鼓点声、脚步声还有士子长们的吆喝声给遮掩住了,所以才没被别人听到。

但是恐惧的心理却像野草般在滋长。

这很正常,每一个新兵刚上战场时,都会感到恐惧。

这是战场,或许下一秒自己就死了,生死之间有大恐怖,谁能无惧?

区别就是,有些新兵能够凭借强大的信念克服这种恐惧,一旦成功的克服了这种恐惧心理,就能够帮助新兵建立起强大的自信,等再次上战场时就会变得从容,变得镇定,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敌人都能按照训练按步就班做动作。

到那时候,新兵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老兵。

然而有些新兵就没办法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在这种生与死的强大压力下退缩了,那么今后就很难再从这种恐惧心理当中走出来。

个人如此,一支刚刚创立的军队同样如此。

有人说过,一支军队的强弱跟这支军队的首任主官密切相关,首任军事主官强悍,这支军队也就强悍,首任军事主官软弱,这支军队也就软弱。

但其实一支军队强悍与否,除了首任军事主官之外,首战也是至关重要!

首战承受住了压力,立刻就能收获一波强大的自信,未来上限也会更高。

然而,一旦首战没能顶住压力,从战场集体溃逃了,那么这支军队就会十分麻烦,因为等将来又到了要劲时刻,这支军队的士兵的脑子里就会跳出初战的溃逃景象,然后意志就会动摇,士气就会尿崩一样瞬间泄尽。

士子营正处于这样一个关键节点。

如果顶住压力,今后就是一片坦途。

而如果顶不住,今后的路就会很难走。

不是说从此就不可能再成为一支强兵,而是会变得无比艰难,需要付出多许多倍的努力才能重新克服恐惧,重新树立不屈的信念。

……

几里外的一个山头上,崇祯正通过望远镜牢牢的注视着这边。

在崇祯的身后,则是胡国柱、朱慈炯以及兀把炭等百余夷丁。

胡国柱有些担心的说:“圣上,左良玉虽说有不臣之心,可毕竟反迹未彰,那么这次就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这样真的好吗?”

“没什么问题。”崇祯淡然说道,“朕已经严令左军不许放箭,他们也没炮。”

“可他们有不少鸟铳。”胡国柱皱眉道,“即便是命中率低些,也会打中人。”

“五十步外只要不直接命中脸部,就问题不大,只是负伤流血而已。”崇祯语气冷酷的说道,“总比将来面对建奴时送命要好。”

顿了顿,崇祯又说道:“更何况左军未必能撑到五十步才放铳,不出意外,进入到一百步内左军的火枪手就会放铳。”

“也是。”胡国柱闻言稍稍松口气。

崇祯又道:“你也应该回去准备了,掌握好时机。”

“臣领旨。”胡国柱长揖到地,然后起身下了小山。

这个时候,朱慈炯对崇祯说:“现在就看士子营能否顶住压力?如果顶住,那这支军队就算是练成了,可是如果顶不住,就麻烦了。”

“也没什么麻烦,无非就是多费些功夫。”

崇祯嘴上虽然说没什么,但是双手却早已握紧。

而且因为握得过于用力,连指关节都开始发白。

……

崇祯紧张,战场上的勤王士子更是已经快窒息。

徐应伟已经明显感觉到呼息不畅,只有几斤重的长矛仿佛变得比巨石还重,压得他双手都快举不起来,还有双腿也变得僵硬,脚步都变形。

走在徐应伟前面的吴应箕更不堪,突然就一跤摔倒。

所幸吴应箕手持的是火绳枪,这要是燧发枪,没准就走火了。

有些狼狈的爬起身,吴应箕又紧走几步追上了队列,但被吴应箕这么一搅,徐应伟和附近几个士子的紧张之情稍稍缓解。

然而很快,徐应伟他们又重新变得紧张起来。

因为前方陡然间响起天鹅音,紧接着就是山呼海啸般的呐喊。

那种由成千上万个声音汇聚而成的低沉咆哮,拥有超乎想象的强大穿透力,转瞬之间越过几百步虚空,灌入每一个勤王士子的耳孔之内。

徐应伟的呼息重新变得粗重,脚步也重新变得僵硬。

抬头前望,可以清楚的看到郑森高擎着腰刀,正在大声呐喊。

还有走在前方左侧的鼓手也在拼命的擂战鼓,但是徐应伟却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充盈耳畔的只有贼兵发出的巨大呐喊。

这个时候,长达两个月的艰苦训练开始发挥出作用。

包括徐应伟在内,六千多个勤王士子完全是凭着本能在动作,他们的思维其实已经停滞住,变成了一团浆糊,只是长时间的枯燥乏味的机械的重复训练,给他们的身体留下了条件反射般的应激式反应。

看到士子长在走,就跟着走。

眼角余光看到了两侧的士子,就本能的保持一条线。

徐应伟他们这些身处方阵中的士子尚且如此,郑森走在整个一字长蛇阵的最前方,他身上承受的压力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