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二章 这是阳谋

在北京,睿亲王府东暖阁。

说完了内政、总的战略以及纵横之后,洪承畴又开始讲详细的兵略。

“主子,南明若大举北伐,必然沿水路进兵,不是大运河就是北海。”

“若是不能够沿水路进兵,如此庞大之兵力以及辎重,只是后勤就能将其拖垮。”

“所以我们的防御重心就是大运河沿线以及北海沿岸,大运河沿线已经遍筑铳台,安全无虞,唯一可虑唯有北海沿岸。”

“一者北海的海岸线实在太长。”

“二者还有大沽口及盖州明军侵扰。”

“三者我大清实在征集不到足够的民夫。”

“所以环绕北海沿岸遍筑铳台,恐怕很难办到。”

听到这,多尔衮道:“不是恐怕,而是绝对不可能办到,此前为了在大运河沿线、京畿以及卫河沿线遍筑铳台,就几乎已经耗尽大清国库。”

“再要在距离更长、范围更大的北海海岸线上遍筑铳台,绝无可能。”

顿了顿,又接着说:“而且在北海的海岸线上修筑铳台也没有什么用,明军只需突破其中的一个点,整条防线顷刻土崩瓦解,不像大运河、卫河沿线之铳台群落,明军击破了前方的防御铳台,后方还有无数的防御铳台在等着他们。”

“主子明鉴。”洪承畴深以为然,环海岸修铳台确实不现实,也没用。

稍稍一停顿,洪承畴又接着说道:“不光环绕北海海岸修铳台不现实,便是环绕整个海岸驻军也做不到,因为驻军数量少了根本没什么用,但若是驻军数量多了,则我大清的兵力就变得捉襟见肘,造成其他方向空虚。”

“此时明军若是来一个避实击虚,就麻烦大了。”

“所以只能环绕北海之海岸线修建烽火台,然后在几处要地驻防重兵。”

“修烽火台?”索尼、苏克萨哈等满臣面面相觑,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羽守荆州倒是曾经用过这个法子,但最终却走了麦城,似乎没什么用。

多尔衮也提出了质疑:“亨九,修烽火台能有用吗?”

“至少可以提前示警。”洪承畴道,“一旦发现明军水师行踪,大清就可以及时调集兵力赶在明军上岸前加以拒止,并抢修铳台。”

“只要抢修的铳台能顶住明军的第一波进攻,就能赢得时间。”

“再接下来,大清就可以发动所有的包衣以及民夫,在第一批铳台之后抢修更多也更坚固的铳台,然后就可以凭借铳台与明军形成对峙。”

说到这一顿,又说道:“总之形成对峙是没问题的。”

“我大清兵只要坚持防御策略,避免与明军打野战,就有机会。”

洪承畴的整体战略就立足于一个守字,顶住第一波,形成相持,再静待时机。

听到这,索尼、詹代等满臣顿时又不高兴了,说道:“又是对峙,对峙个鸟毛,我大清兵历来就崇尚进攻,打什么防御战?”

“没错,我大清兵何时惧怕过野战?”

“一战击灭南明大军,一战定乾坤,不好吗?”

“主子,别听洪承畴胡说八道,这些汉人都没卵子的,贪生怕死。”

说着说着,索尼等满臣就开始对洪承畴进行人身攻击,继而波及到了全体汉臣,洪承畴他们这些汉臣的涵养再好,脸色也是不怎么好看。

多尔衮脸色更加难堪,心下也隐隐感到一等焦虑。

他在满臣中再不复以往的一言九鼎,人心开始变动荡。

如此看来,在与明军进行决战前还得再立一次威方可。

否则人心一乱,那就根本不用打了。

……

“烽火台?”

徐应伟有些懵,崇祯也感到很无语。

万没想到阎应元竟然祭出了这一手,不过可能性非常大。

烽火台乃是古代用来传讯示警用的,可以在短时间内将警讯传递到数百里甚至数千里之外,使得中原王朝能提前征召调集大军。

关羽也曾经在长江北岸遍筑烽火台,用来提防东吴大军。

可是最终却被陆逊白衣渡江给破解,最终落个兵败身死。

那么建奴在北海的海岸线上修建烽火台有用吗?太特么的有用了!

有了环绕海岸的烽火台,建奴就能及时发现蹈海而来的明军水师,就能提前做出兵力调度,并在明军的进军路线之上抢修铳台。

这样一来,奇袭直接就变成了强攻,阴谋也就成了阳谋。

回想起刚才自己还要求众士子保密,崇祯感觉有些可笑。

建奴真要是按阎应远说的这个法子,在北海的海岸线修建烽火台,那就真没必要保守秘密,反正最后都会形成对峙,变成强攻。

好半晌后,徐应伟才道:“即便如此,我军仍选在潮河河口登陆。”

听到这话,江天一便立刻带着几个士子将代表明军的兵棋摆到了潮河的河口位置。

“等一下。”阎应元却道,“在明军水师距离岸边还有二十里远时,守在烽火台上的建奴哨卒就能看到明军战船的桅杆或者夜间的信号灯,点燃烽火。”

“就是说,北海沿岸的建奴至少会有一个时辰的反应时间。”

说此一顿,阎应元以手指着沙盘说道:“鉴于此我会在沧州、天津、梁城以及滦州分别驻扎两万骑兵外加四万步兵,这样就能确保接到警讯后,至少会有一支两万的骑兵抢在明军上岸之前到达明军的登陆点,两个时辰之内还会有四万步兵杀到。”

听到这话,徐应伟的脸色变得更难堪,崇祯的脸色也不太好看,因为这就意味着明军在上岸之前要在潮河口先打一场抢滩登陆战。

这样一来,徐应伟的战术构想也就彻底的化为泡影。

因为徐应伟的战术构想立足于在建奴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之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进到三河县城,从三河县城到北京只有区区百余里,就是一寸一寸的往前挪,也能在三个月之内挪到北京,然后就是进攻北京之决战。

但是现在,阎应元只用了百来座烽火台就让徐应伟的战术构想化为泡影。

如果从上岸开始就要面对建奴的铳台群,就要一寸一寸的挪,别说三个月,就是一年也未必能到北京,因为从北海到北京有三百里。

更糟的是,建奴还可以持续不断在后方修铳台。

看到徐应伟的战术构想受挫,明军阵营的士子纷纷开始谏言。

“皕亨兄,你在滦州、沧州、天津及梁城分别驻扎6万大军,加起来就是24万,建奴有那么多兵力?可别拿练勇凑数。”

阎应元道:“24万精兵,建奴还是凑得出来的。”

又有士子谏言道:“北海的海岸线延绵数千里,便是从盐山段到昌黎段也足有一千五百余里,适合登陆的何止一处?我们完全可以多选几处,同时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