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简在帝心(第2/2页)

程国祥被骂得一脸懵逼,也只好这样应对,心中还暗忖皇帝今天是吃错药了?

而且漕运损耗虽然巨大,可也养活了那么多人呢。

京杭大运河各段的枢纽装卸节点,哪个不是百万人口的大城?

就说山东临清,一个县城,只因为在大运河穿黄河的枢纽上,有人口两百万。或许其中一百万是老弱妇孺、配套家属,可码头工人漕丁至少也有五六十万。

另外三大运河节点通州、淮安、扬州,也一个个不遑多让,只是不像临清那么产业结构单一罢了。

然而,朱由检并不会放任程国祥的慢性子,他见这个老朽的户部尚书毫无觉悟,直接把史可法的奏章丢到他面前:

“别说什么可不可能,安庐巡抚史可法的折子都写得清清楚楚,苏松河道给庐州军前运粮,过江银耗费才九分银子!你们户部回去好好查查,如果属实,能学则学!”

程国祥一惊,连忙捡起来仔细看,心中暗暗有点懊悔自己最近的怠政。

临近年关,他确实不太想干活,很多事情都交给下面随便处置。皇帝任命他当户部尚书以来,也不太重视他,最多的时候连续四五个月不召对,他也就麻痹大意了。

谁能想到皇帝今天忽然就心血来潮,找他问得这么细。

程国祥只好免冠请罪,表示立刻去查清楚。

……

程国祥这一查不要紧,立刻给了户部一名副职的侍郎蒋德璟捞到了表现机会。

那蒋德璟平时比养老尚书勤勉些,当晚得了消息,也不管自己并不当值,眼巴巴快马加鞭赶到宫里求见,帮皇帝解惑,还递交了另一份留档备案的地方上报文书。

朱由检看蒋德璟勤快,总算心情好了一些,温言问道:“蒋卿所呈的这份文书,所言何事?”

蒋德璟:“回陛下,这是苏州知府张学曾上报的今年开支节要,原本是给户部备案,强调苏州府今年财政方面的建树。

其中便提到,苏州府实施了新规管理漕运、还改良工法,让漕运装卸转载花费大大降低,希望能推广到南直隶各府。

张学曾所述,比史可法奏折详细得多,臣仔细核验,还请托工部按照所述之法实验,发现确实可行。只是此奏来得仓促,臣也刚刚核验完效果,故而未曾上报。”

史可法的奏章,是给皇帝禀报军情、顺带提了一嘴后勤的事儿,自然不可能在正文中说技术和管理细节,那样读者绝对会不耐烦的。

张学曾上报的文书,却不是给皇帝的,而是专门给有关主管部门,内容也就详细得多。

朱由检听了,立刻精神一振,对蒋德璟也高看了一眼,觉得这个侍郎似乎比老尚书还勤勉一些。

他连忙接过张学曾的文书,仔细通读。

最后看到张学曾表功的“苏松河道衙门沈林”这个名字时,忍不住问了一声:

“朕记得你们承运司的沈廷扬便是苏州人吧?这又来一个姓沈的苏州人,也是管水运粮草。二沈之间,莫非有些关联?”

蒋德璟对本部的同事还比较熟,立刻应声回答:“回陛下,据臣所知,承运司沈廷扬有一子,似乎就叫沈林。不过那沈林尚且年少,或许是今年才刚刚得以为朝廷效力。”

朱由检叹了口气:“你们再去好好核验一下这个新法,如果确实能省下大笔银子,这样的少年英才就该重用。”